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比率持续增长,虽然城镇化水平达到了"量"的积累,但是却没有"质"的飞跃。我国新时期通过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的方法,城镇化建设必然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中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新时期推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论文以我国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出发点,明确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所包含的内容,在对现实供需矛盾状态展开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的目标定位与金融支撑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金融支持则是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机制不合理、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链选择与设计及经济转型等问题,并对如何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国际比较、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金融》2013,(5):1-21
<正>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巨大引擎。"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水平约为51%,在2011年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未来20年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经济能否跨越  相似文献   

5.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城镇化发展"两个不平衡"、农民工"半城镇化"、"大城市病"、产业集聚、投融资、资源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阐述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然后深入剖析我国公共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难点和不足,最后结合当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实际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于2012年1月出台了《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开创吉林省城镇化新局面.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于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完善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机制,提高融资效率,充分实现金融对城镇化的有力支持,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形态不同的三个阶段,即1979-1984年城镇化恢复、1985-1991年的城镇化稳步推进、1992年至今的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不容置疑,过去三十多年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然而,由于过去一直强调推进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和土地的城镇化,过于关注的是城镇化率,以至于留下了城镇化进程中"摊大饼"和"农民工"问题的深刻教训,以及土地和人口带来的其他问题。其中涉及如何有效解决资金的问题,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8.
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可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和大中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避免或减少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河北保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农民就地城镇化之路,形成了涿州、高阳、白沟等不同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保定的经验表明,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以产业支撑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秉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二、三产业就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商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提高保障水平、辅助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可发挥独特的作用。"三农"问题是在我国社会转型中逐渐凸显并日益严峻的问题。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破解"三农"难题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商业保险如何适应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力度,助推经济转型和平稳发展,是必须优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根源于城镇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这也严重制约着我国"人的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要实现城镇化转型,必须实证研究我国城镇土地粗放利用程度,并通过城镇土地空间的充分集约利用推进"人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据,构建了衡量土地资源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体系,以成都市为例测算了城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的现状,揭示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是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形成的根源所在,因而,实现我国城镇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1.
天亮 《中国金融》2013,(16):27-28
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一是"大城市化"发展道路,它是一种以发展大城市为重点的集中型城镇化,可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关于"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工作要求,将城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荆门市拥有"中国农谷建设"和"柴湖振兴发展"两大省级战略,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通过揭示荆门市城镇化建设现状以及农行荆门分行在金融服务城镇化方面的务实探索,剖析金融服务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规划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而且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本文选取我国1978~2011年相关数据,构建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来分析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累积效应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累积效应,并且正向拉动效应的持续时间更长也更稳定。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金融支持则是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明确了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的内容,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一些不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保障公民福利、建设全面小康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住房公积金制度提供了有利支持。长沙市改进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城镇化建设上走在我国前列。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长沙市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如何帮助其进行城镇化建设,总结了以住房公积金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概念,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支撑点。目前,推进城镇化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税收+土地财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传统融资模式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创新融资模式,促进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推进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城镇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资金的积极支持。本文在总结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融资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镇化发展融资体系建设的现状和矛盾,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支持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金融支持则是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本文以四川为例,对小城镇发展及其金融支持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金融支持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金融支持城镇化和在城镇化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雷 《时代金融》2014,(8Z):42-4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概念,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支撑点。目前,推进城镇化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税收+土地财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传统融资模式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创新融资模式,促进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利用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讨论信息化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动态机制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对城镇化进程整体呈促进作用,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力资本投资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呈现倒U型结构的影响,超过特定的阈值后,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逐步减弱。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省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红利",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产业聚集与人口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