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理论与新近发展进行了回顾,根据其传统定义,对1978—2006年我国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分税制后中央本级财政收支正缺口和地方贞的财政缺口均呈扩大趋势,而且中央财政的正缺口并不足以弥补地方财政的负缺口。在地方举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条件下,为弥补缺口,地方政府扩大预算外收入是其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的同时其职责却在不断扩大,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出现了较大的支出缺口。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选择了"土地财政"来弥补这部分缺口。随之导致了对房地产业的冲击。关于"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税体系,完善土地"挂招拍"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企业居民投资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的同时其职责却在不断扩大,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出现了较大的支出缺口。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选择了"土地财政"来弥补这部分缺口。随之导致了对房地产业的冲击。关于"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税体系,完善土地"挂招拍"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企业居民投资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诸多方面存在的激励兼容问题,总结出中央政策目标与地方财政利益在区域发展平衡、改善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和财政安全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给国家治理带来的风险,认为中央政府应对治理风险的政策工具单一,纵向控制力较弱。现有财税体制改革中所体现的中央适应性地强化对税收的控制、监督地方非税收入等,在防范治理风险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提出鼓励公共参与、改善转移支付、强化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等多种方式辅助纵向机制降低治理风险,促进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接续上期) (五)国家对西部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取向 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是各国中央政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说来,财政转移支付包括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前者是保证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衡而给予的补助;后者则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拨款.各个国家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其转移支付的结构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联邦转移支付以纵向平衡为主,而加拿大、德国和澳大利亚则比较注重横向平衡.考虑到我国中央财力有限,而各地区财政能力又相差十分悬殊,特别是一些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因此,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宜侧重于横向平衡,以有利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借鉴“中心—外围”思想测算发展不平衡指标的基础上,检验了土地出让收入通过弥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对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根据土地出让收入在不同类型城市间产生异质性效应的理论路径,实证分析进一步得出了与近几年公众直觉相悖的结论,即土地财政的存在并未加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而是促进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缓解.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更充裕、灵活的财政资金,目前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利用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源;而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并充分发挥其杠杆效应,已成为外围城市追赶中心城市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财政超收的有序管理、弥补赤字、满足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本文利用1994~2018年财政预决算数据,分析了中央和各省级政府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年际变化率、区域差异、补充调入情况等,并基于跨年度预算平衡的视角,模拟测算了不同周期内各层级政府及不同省份的滚动跨年度预算平衡率.本文发现,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对于中央财政收支偏离和地方收入偏离的修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提升了财政滚动跨年度预算的平衡率;而大多数省级政府实现滚动跨年度预算平衡的最佳周期为3年.本文还发现区域间基金规模差异明显、资金来源不稳定、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待健全、结余基金闲置沉淀等问题,并尝试从调整基金规模、健全中期预算与跨年度预算平衡的衔接、绩效管理这三个方面健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8.
增值税属于共享税,是调节中央和地方财政平衡的重要税收工具.本文主要从德国财政平衡制度出发,解析德国增值税在财政平衡中的作用,并对深化财税改革需要健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活用增值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区差距、财政分权与中国地方政府规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中国28个省区市1978-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总量和人均财政支出分权指标,以Brennan和Buchanan(1980)与Oates-Wallis's(1988)的财政分权假设和共谋假设为基础,检验了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以及政府共谋程度的提高都导致了地方政府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财政分权的实践在不受"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约束的条件下,不能促进义务教育的供给.本文使用1978-2008年28个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在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供给情况.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供给起负作用,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扩大义务教育供给和发展经济增长处于顾此失彼的境地.原因在于:在以GDP为考核指标的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方面的支出而压缩短期内不拉动GDP增长的义务教育支出.另外,本文发现财政分权对教育供给存在地区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刚 《财贸研究》2013,24(1):110-114
基于1996—2010年中国大陆省级政府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模型,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来讲,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预算内非税收入、地方政府预算外非税收入和地方政府各税种收入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具有差异性。要缩减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需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财税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分权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经济上的分权与政治上的集中管理体制的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始终围绕着如何在垂直的政治治理体制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分税制改革以来,虽然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相对清晰,但支出责任并没有被正式划分。中国地方政府支出也因此表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并给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带来风险。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志雄 《江苏商论》2012,(4):155-157
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广西的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加,农民增收越来越快,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具有非常明显的正效应。然而,财政支农力度仍然较弱,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不理想。为此,需要制定相应措施,解决存在问题。如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强财政支农政策引导,合理调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辖区竞争与地方政府投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投资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博弈论工具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研究表明:在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往往具有很强的投资冲动,地方政府决策的投资规模总量超过中央政府希望的最优投资规模。尤其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下,这一投资冲动更加突出。不仅如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又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造成资源浪费,也影响了全社会的发展质量。因此,矫正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当务之急是要完善财政体制和改革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孙磊 《财贸研究》2006,17(1):59-64
本文对中国1998~2004年间实行的积极性财政政策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对数据性质的考察,我们选用了结构性VECM模型来研究。在结构性模型中,我们引入了长期约束和短期约束来识别宏观经济变量中的冲击向量,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冲击向量的动态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冲击对总产出具有正向效应而税收收入冲击则具有负向效应,且支出冲击的正效应略大于税收收入的负效应。该结论印证了凯恩斯主义关于财政政策的主要结论。同时实证结果对我国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给予了支持:增加财政支出的效应很大程度上被同期税收收入的增长所抵消,财政政策对产出的贡献并不像预期的那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DEA评价所获取的地方政府支出绩效值,运用2007-2012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剖析我国地方财政信息“阳光化”改革的绩效后果。研究发现:在设置了一系列控制变量情况下,计量模型肯定性地刻画了省级财政信息公开的确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支出绩效水平,即直接或狭义的财政信息公开透明度每提升1单位,则相应的地方政府支出绩效会改善6%;将地方政府行政信息公开透明情况纳入并构建广义财政信息公开指标,则发现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或解释力显著地提升到了9%。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证明了财政信息公开是提升地方政府支出绩效的重要路径和保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改革以改进地方政府支出绩效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地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效率等环境变量对财政预决算偏差的影响,本文构建三个理论假设并通过面板数据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结果符合预期。研究表明:上述各要素之间存在长期和短期稳定关系;地区经济增长对预决算偏差的影响最为显著,呈现正向扩大效应;地方政府效率与预决算偏差的长期关系更加稳定,且对预决算偏差具负向冲击力;财政预决算偏差中,支出偏离度与收入偏离度的关系微弱,弹性系数较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缩小预决算偏差,我国应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降低GDP指标权重,重视提升地方政府效率,推进建设规范有序的现代财政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中国式分权"的背景下,从"利雏坦假说"出发,探索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及其主要支出项目与财政分权之间的理论关系,并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得到了两个主要结论:第一,财政分权推动了地方政府规模扩大,"利维坦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第二,财政分权对经济建设支出规模的推动力最大,对公共服务规模的作用次之,而对政府自身消费的推动力最小;并尝试性地给出了遏制政府规模扩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财政农业支出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78—2006年的数据对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缺乏明显的因果关系。原因在于:我国财政支农制度安排还停留在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模式下,服务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体制建设滞后,以及地方政府在不完善的政绩考核制度下的理性行为等。要强化财政支农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作用,应该尽快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改革财政体制,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20.
辛冲冲 《财贸经济》2022,43(1):59-75
关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点话题,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常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本文尝试将表征现行财政分权制度特征的三个要素,即纵向财政失衡、地区FDI竞争和地区间竞争模仿的策略性行为,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在对其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7-2018年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征及机制路径。研究发现,纵向财政失衡与地区FDI竞争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地区FDI竞争对纵向财政失衡的负向抑制作用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间的标尺竞争使其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策略模仿,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呈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受抑制的主因是FDI竞争所致,欠发达地区则主要缘于纵向财政失衡的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纵向财政失衡通过作用于财政支出结构与医疗卫生支出效率两种方式实现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的抑制,而FDI竞争则主要是通过扭曲财政支出结构的方式实现其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制度性成因探寻的文献,对于如何全面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政绩考核指标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