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丹 《当代经济》2018,(2):124-125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性问题,是推进生态文明的基础.但当前为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生态保护意识薄弱,针对生态补偿的政策也缺乏完善.致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突出矛盾,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制约经济高效发展.为此,要全民树立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资源保护理念,形成完善的立法体系,建立合理资源税费制度及资源市场价格体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资源的价值一直是生态经济的中心问题。过去,传统经济学认为,生态资源的交易不能进入市场,因而它没有价值;现代经济的发展,表明生态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是一种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复合价值;未来,生态资源的价值将转化为生态资本。  相似文献   

3.
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其主题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基于这一看法,较系统地讨论了两个基本问题:(1)农业的内在机制是“人与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经济系统)与自然再生产(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并提出和分析了与农业整体系统相应的两个主要层次结构和17个可供多学科通用的分析程式;(2)依据协调发展和最大综合效益原理及生态经济概念与原则,概括提出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对策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发展战略、宏观政策的调整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建勋  张鑫 《经济问题》2005,(10):13-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非均衡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1)调整国家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点,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效率优先、注重公平”;(2)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回归均衡发展的总体战略,变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和谐发展”;(3)政府的职能需要再造,政府要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4)发展的标准需要重塑;(5)增长动力和发展模式的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5.
当今在主流经济学指导下,人类盲目地发展经济,不顾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学派提出了经济发展的生态观,主要有生态经济学和佛教经济学。生态经济是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形式,首要目标是持续性。佛教经济学把道德引入经济领域,为生态危机提供精神资源,生态问题也为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开辟了崭新的通道。佛教经济中的生态观是以佛教的缘起论为哲学基础的,整体论和无我论是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依据,运用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我国200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广东省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1)广东省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指数随内循环评价指数增加而上升,受外循环评价指数影响较小,经济综合发展主要取决于内循环经济体系;(2)广东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系统耦合度较高,表明二者具有较高关联度;内循环和外循环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长,表明二者发展协同性日趋增强;(3)广东省经济体系逐步由“外循环为主内循环为辅”模式演化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模式,但没有形成“内循环为主双循环联动”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 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 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 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 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 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 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 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 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 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 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 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 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思考刘思华(中南财经大学)一、可持续发展经济必须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现代发展是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态、经济、社会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可以概括为生态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因...  相似文献   

9.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以及其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绿色会计,也就是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计量方式,再加上其他计量方式,以有关资源、环境、生态及会计,审计等规章制度为依据,研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辨证关系,核算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开发、利用、防治的相关支出和耗费,评估分析所投入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资源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产业科学关联度指标清晰界定科学驱动的产业与创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其在整个产业中的网络地位及其作用,并挖掘产业创新生态参与主体的网络关系。研究发现:科学驱动的创新成果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更容易被频繁的引用,能够为其他创新成果提供经验输出和知识依赖,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基石,同时科学驱动的创新成果审查周期和技术覆盖广度在数值上显著大于“技术驱动的创新”,表明其能够产生高价值技术的可能性更大;科学驱动的产业是科学驱动的创新大量汇聚的产业,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具备取得、协调及配置资源的能力,能够整合内外部信息和知识资源,通过频繁的交流、协作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为产业的形成演化奠定基础;在科学驱动的产业中,创新主体之间网络结构紧密,产学研协同融合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占据主体地位成为创新的主体和参与科学研究的主体,而大学等公共机构的创新成果传播速度更快,在创新网络中的中心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前者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后者是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代表了地域发展框架,这两个问题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是桃山区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经济发展立体框架,实现经济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罗丽丽 《经济师》2006,(3):256-257
20世纪.生态学、经济学、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为资源科学的诞生、发展和.资源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20世纪的资源观经历了早期的人本位资源无限观,中期的“资源有限论”和末期的资源持续利用观的转变。可以断言,21世纪是一个以资源持续利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时代,探索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资源科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为前提,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生态和环境保护为条件,以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发展。它不单单是经济结构的转型,还必须与社会发展、居民富裕、环境治理相结合,必须处理好可持续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生态优化和城市功能完善,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伦理学是探讨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三元体系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环境有其本身的作用与权利.并且对人与社会发生影响;人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自身的伦理权利。在这个三元伦理体系中,伦理关系具有某些新的特征,它要求人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全球性伦理观念并发扬光大,去解决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171家新创社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创业导向、资源拼凑、规制与新创社会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对资源拼凑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拼凑对新创社会企业的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拼凑在创业导向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规制在资源拼凑与经济绩效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并调节资源拼凑在新创社会企业创业导向与经济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续)刘思华(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探讨的若干重要生态经济问题无论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都是为了揭示当代中国现实的经济规律,使之能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做出有力的指导。为此,我们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政治经济学应该探讨的生态经济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3.1 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在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揭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如何通过我国人民经济活动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状况相互协调,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在中国生态经济系统中也正日益显示出来。它突出表现在只有在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国40多年尤其近1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这种协调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科技、文化、政治、社会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且是经济发展必须同科技、文化、政治、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商榷的角度对第三次产业革命作了准确和明确的界定。认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即生态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18世纪以前造成的人与自然尖锐对立的生态危机;未来社会中心技术体系是以生物、信息、环保为中心的生态技术体系;未来社会的中心产业是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21世纪将是生态世纪,生态时代的文明是生态文明,它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未来的技术社会形态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8.
从“范式”、“硬核”、“保护带”、“科学研究纲领”进行经济学研究,有助于认识不同学派的体系特征,但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对立,不利于理论共性的借鉴和学科体系的发展;制度假设和分析工具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关系和体系发展的关键;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和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制度假设和分析工具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创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成果重视和肯定不够;要从经验科学、历史科学和实践科学的本质特征出发,借鉴西方经济学,结合社会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9.
生态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理念,而能否构建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则是衡量地区自身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标准。本文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反思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PRED战略模式。通过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创造自然与人类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达成社会生产过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经济效益决策与评价张青,傅政德(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效益既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决策目标,又是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1生态经济效益决策模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维统一,是公认的生态经济理想的决策目标。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约束,三维效益的绝对统一却很难实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含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现实经常是矛盾迭出,从而不得不作出厚此薄彼的决策选择。在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条件下,如何抉择三维效益的优化组合成为生态经济效益决策模式的核心内容。如果以N=生态效益,E=经济效益,S=社会效益,(+)号代表效益优化,(-)号代表效益恶化。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维组合为以下8种序列:(A)N ̄+、E ̄+、S ̄+、(B)N ̄-、E ̄-、S ̄-(C)N ̄+、E ̄-、S ̄-;(D)N ̄-、E ̄+、S ̄-(E)N ̄+、E ̄+、S ̄-;(F)N ̄-、E ̄-、S ̄+(G)N ̄+、E ̄-、S ̄+;(H)N ̄-、E ̄+、S ̄+其中:序列(A)是三维效益全优决策模式,是理想的抉择。但其概率受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许多条件的限制,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