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3年以来,由于干旱影响逐步弱化,播种面积增加,世界粮食供求形势逐步宽松,并将在较长时间内对国际粮价构成下行影响。然而长期来看,粮食需求的刚性增加与资源压力的叠加导致世界粮食供求趋紧的态势不会改变,尤其气候灾害等导致的区域性短缺甚至会进二步加剧,未来粮食价格或将有所降低,但仍将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不断增长,但同时,由于国内外价差等因素的影响,粮食进口不断增加。面临资源约束、国际市场压力等,中国需不断促进生产、调整进口、加强资源与需求管理以提高自身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为了深入研究我国粮食发展规律,摸清各种因素作用于粮食生产的机理,文章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蒋辉  陈瑶  刘兆阳 《经济地理》2023,(6):126-134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探索粮食生产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韧性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韧性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中,中部、东部地区韧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韧性水平较低,但整体皆呈下降趋势,只有东北地区韧性水平较为稳定。(2)城镇化率、科技因素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为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因子两两之间交互关系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最后,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积极构建新型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关联分析数学模型,对龙岩地区粮食生产系统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粮食生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提出发展我区粮食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干旱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大风险,严重影响农产品生产供给与粮食安全。通过构建农业干旱灾害与粮食安全之间的计量模型,利用西南五省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1997—2008年间农业干旱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灾害对粮食安全具有明显的影响。由此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下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的策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水资源的时空调配能力达到农业抵御干旱灾害风险;选育耐旱作物品种,提高作物干旱忍耐力;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在高旱灾频率地区,减少高耗水作物生产等。  相似文献   

6.
曹东勃 《财经科学》2010,(3):95-102
东北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和调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标志着东北地区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增量因素。然而,东北地区水资源占有量又与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和需要极不相称,以占全国9%的农业用水创造了全国16%的粮食产出。靠天吃饭、干旱缺水已成为东北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应当通过促进农艺抗旱节水措施的应用、加强农业用水服务管理的效率、不失时机地推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等渠道,突破水资源瓶颈,发展现代高水效农业。  相似文献   

7.
粮食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粮食持续发展是农业的首要问题,它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内蒙古科右中旗的粮食生产发展缓慢、徘徊的原因进行了生态经济分析,提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的对策,认为旱地农业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这是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淮北平原是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干旱是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的农业稳产增产。由于降水、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难以有效应对重特大气象干旱;而埋藏浅、就地可采、资源丰富的浅层地下水则是最好的应急水源。文章通过分析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资源特征,提出了浅层地下水库的理念,并着重强调了浅层地下水库的调节功能。根据农用地下水的开采现状,以及应对气象干旱的农业供水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实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春  陆文聪 《经济地理》2008,28(5):813-816
中国的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区域特征明显,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及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全球疫情持续和俄乌冲突以来,确保大宗商品供应链稳定,消弭全球粮食供应不确定性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安澜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后发布的修正数据,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阶段特征、品种特征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因素贡献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单产水平提高在不同阶段交互作用推动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中央政府连续出台的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发挥了显著制度效应。运用跨学科和结构分析方法,对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结构演化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取向,包括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制度支持体系和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