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俊玲 《商场现代化》2006,(27):364-365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关键,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有好的政策,又要有新型的农民和合格的基层干部,三者缺一不可。从目前来看,政策问题和农民素质问题已经受到了自上而下的普遍重视,相对而言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公开选举、文化考核、服务意识评判、教育培训等各种途径全面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对建设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分析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湖北省7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被调查地区的农民进行满意度评价。研究表明: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收入、惠农政策、教育投入、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交通状况和干部作风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有无孩子上学的农民在满意度上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来源、不同家庭人口的农民在满意度上差异明显;农民满意度总体水平偏低,但农民对惠农政策、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而对经济收入、交通状况和干部作风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摘要:新农村社区概念的提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决策的积极响应。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农民为主要抽查对象展开调查,采取以问卷和访谈为主,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为辅的方式,剖析了农民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对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民对“新农村”五个方面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要的受益者,也是其家乡的建设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心中的新农村究竟是什么样?他们对新农村所下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从社会学和发展学的视角出发,以社区为基础,以不同类型的农民和不同层次的干部为调查对象,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的访谈资料。  相似文献   

6.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针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强化对农民的农业职业技术...  相似文献   

7.
李清秀 《商场现代化》2006,(15):303-3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抉择,它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农村建设已被列为国家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建设新农村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和管理民主",调查了安徽省长丰、固镇、界首、六安、蒙城、潜山、宿州、芜湖等8个县市区26个乡镇57个村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看法与期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商》2015,(4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高度关注和重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建立农民法律意识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合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充分发挥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进步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的建立展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延安市任家塬村是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我们看到,该村在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故此必须要从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搭建积极向上的组织基础等方面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11.
农民的文化福利作为农民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村的稳定,进而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福利受到极大的冲击,现代传媒宣布农民的本体文化价值是错误的,农民越来越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村庄生活中,农民合作难、村庄共同体意识解体。实现农民文化福利的再造,需要在多维的框架下进行,在国家、村庄、家庭、个体等层面均可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实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近年来实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可以说在国家和广大农民的努力下已初见成效,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但农民增加的收入不高,且呈缓慢态势,为了让我国农民收入能够实现快速、稳定、持续增长,我们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切实增加我国大多数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持续实现农民增收,必须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整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活宽裕。建立长效增长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增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程莉薇 《中国市场》2007,(35):60-61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农民主体地位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主体意识淡漠,农民主体地位被虚化,农民实体法律权利残缺不全,救济农民实体权利的程序权利难以保障等方面。历史惯性、观念使然、立法失范、政治的操纵、农民自身素质的束缚、地方经济的制约,是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切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为价值定位,从改变观念、完善立法、修正制度、落实政策、尊重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村民自治和强化司法保护等方面入手,保障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16.
王彦侠 《致富时代》2010,(6):42-42,76
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现状及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农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民的优劣直接关系我国农业基础的好坏。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对改变农村现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和谐社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楠 《消费导刊》2009,(24):252-252
以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为视野,探讨了农民话语权的内涵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农民话语权长期缺失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农民话语权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致富天地》2008,(2):12-13
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沿江乡庄家圩村委会,有两块由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牌子”特别引人注目:一块是编号为650073的“农民科技书屋”,另一块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这个云南省和农业部共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系村里,村民可以免费借阅科技书刊、免费学习实用技术。2007年,该村157名农民分别参加了优质稻种植、蔬菜栽培和生猪养殖专业3个培训班的学习,每个班集中培N5次,每次3天,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  相似文献   

20.
王胜 《商场现代化》2010,(3):102-103
关于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问题,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调查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强、农民主体作用较弱的一致结论。农民具有承担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理性,却受到认知、素质及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一困境的选择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通过制度供给保障和增强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