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货币政策时滞效应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重要因素。系统地研究币政策时滞问题,不但对理论界研究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对我国中央银行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下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时滞理论发展以及现实意义。接着根据我国经济现状自身的特点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状况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的价格时滞效应是货币政策实证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利用1998年至2011年的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对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CPI)和生产资料价格PPI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M1、M2的变化对CPI、PPI的影响均显著;M1的变化对CPI的时滞效应大致为3个月,对PPI的时滞效应大致为4个月;M2对CPI的时滞效应大致为3个月,对PPI的时滞效应大致为4个月。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在金融领域内所采取的调节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但是经济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且货币政策的效应也不是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体现出货币政策的效果,即所谓的货币政策时滞。2008年金融危以来,中央银行适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影响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时滞是不断变化的并且难以预测,这给央行使用货币来调控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如果一个大国内部区域差异过大,那么统一货币政策的传导就会出现区域效应。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性势必对货币政策效果的传导构成一定的掣肘效应。文章以最优货币区为理论出发点来判定我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对1990-201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响应的时间最早,幅度也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根据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贷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贷币政策效应的时滞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大约是半年到一年,决策者应当加强对时滞的认识,提高调节的水平,使经济周期的波幅缩小,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文本分析了对房产价格影响较大的几种货币政策,并采用建模方法,对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货币因素做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11.
科学决策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紧缩性金融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本文认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科学决策是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目前,加强科学决策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尤其重要;货币政策的科学决策主要包括对货币政策取向的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决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决策和货币政策时滞的判断的决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潘慧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1,(14):1-1,108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我国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等。具体分析发现,我国近十年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总体上可以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但对其他因素(如流动性、外汇占款过大等)来说,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效果减弱。另外,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机制中的时滞效应也使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及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构化动态冲击分析表明,美国货币政策正向冲击(1)短期内会引起中国总产出、出口总额的增加,长期中则会导致中国总产出、出口总额的下降;(2)短期内会造成中国进口总额的上升,长期中最终会对中国进口总额产生负向冲击;(3)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对中国出口总额的影响最大。(4)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程度相对于国内部分学者的结论较小。 相似文献
14.
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行的主要是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而忽视了金融结构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结合我国中部六省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而且各省存在一定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差异。文章认为,为促进中部六省经济协调发展,可以考虑在中部地区建立区域证券交易中心。 相似文献
15.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利差的均衡调整过程来实现。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期间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政策效果不佳与信贷渠道梗阻密切相关。短期货币政策操作应充分关注信贷市场动态状况。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切实缓解流动性过剩,提高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变化或分析市场利率在政策公告后的变化趋势,可以间接对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度量;利用相应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检验模型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数据进行检验,可知我国中央银行在基准利率调整和准备金率改变等重大的政策决策上,货币当局更倾向于采用模糊的政策操作方式,由此会导致市场预期的混乱,并最终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政策操作经验,进一步增加政策操作方面的透明度,并借以最终建立一个简单透明、效率更高的政策调控框架。 相似文献
17.
18.
在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和汇率制度面临选择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备受关注。本文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相对美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1月至2011年6月,中国基本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和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汇率浮动幅度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时段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差异,发现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放宽并未导致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放宽汇率管制并不能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金融为核心的符号经济的不断发展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日趋复杂 ,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 ,货币政策是否需要把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作为调控目标。通过分析可知对于一个证券市场波动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体而言 ,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变动保持密切关注 ,但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把现金存款比率、超额准备率等影响货币乘数的因子分离开来进行分析的传统方法是不科学的,货币乘数受中央银行以外的因素影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货币乘数本身是否可预测。本文评估了我国货币乘数的可预测性及1996年以来我国央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实现程度,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乘数的可预测性还是比较强的,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偏离其目标并不完全是控制能力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这种程度的偏离是可接受的,也是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