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独具特色、构建科学、保障有效,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农保试点,日本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路径、内容构成、改革经历等对我国新农保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的经验借鉴有:新农保的推行需要社会保险法的保驾护航;政府应成为新农保建设的最主要组织者;推崇公平,分类引导帮助农民加入新农保;注重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新农保基金应该在适当情况下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加快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大量的非农建设项目对土地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被征地农民。本文论述了转型期我国被征地农民产生的动因及其可持续生计问题。提出了符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原则、符合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这一目的的建议,为被征地农民完善就业政策、提供公共财政的资金支持、建立指向性较强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其可持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3.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探索和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当前,部分地区和城市已开始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土资源部最近在全国部署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预计在2006年上半年在大部分地区会有新的征地补偿标准出台。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目的是为征地补偿提供依据,直接为征地服务。新的征地补偿标准,对协调征地中的各方利益关系特别是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征地补偿办法,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将产生十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为例,分析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的制度设计及其对农民参保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农保中的制度设计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影响显著。最低缴费年数15年限制能促进中年农民尽早参保;高龄补贴对青年农民参保具有激励作用;保费补缴截止日期的设置能有效促进老年人参保;保费的财政补贴比例越高,农民参保积极性越高。除制度因素外,农民的年龄、非农就业和支付能力对其选择养老保险也存在影响。年龄从幼到长,农民的参保率呈倒"U"形变化;非农化水平越高,农民参保积极性越低;支付能力越强农民越倾向于参加新农保。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建立新农保制度,妥善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必须加强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政策的认识;扎实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使每一位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新农保待遇;努力做好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衔接,保持制度的兼容性;通过做实个人账户、及时办理养老金申领手续、落实财政补贴等措施,确保老年农村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切实加强对新农保基金的监督与管理,保障基金安全完整。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煤矿土地重复征购情况十分严重,纠纷频生。其原因有的是农民无理取闹,有的是当初未签订征购土地的协议书,煤矿没有批文和被征地的实测四至方位图;还有的是煤矿虽有征地协议书和批文,但农方原有的土地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未被政府注销。为此,我认为要解决土地重复征购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的一套规范化制度。一是征购土地的谈判制度。征购土地的谈判是征用土地的第一步。鉴于土地分所有权和使用权两种权属形式,谈判一般应由局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权益保障问题突出。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征用社会保险补偿机制,是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构建征用征购双轨并存的征地补偿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以关注民生为旨,对宪法进行了十三处的修改。其中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土地进行征用”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土地进行征用或征购,并给予补偿”。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但农地在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时,农民却不能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进入土地市场交易,农地必须先通过政府征用,改变所有权后才能再以国有土地的性质交易。应该说,因社会公共利益需要而以政府行政权力来征用土地,这在世界各国都是通行的做法。但问题在于我国目前的征地制度,将大量的经营性…  相似文献   

10.
养老保障制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众多的养老保障制度中,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和不断调整,已被公认为国际典范之一。为了应对老龄化危机,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养老保障水平,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地借鉴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框架:农民“想出去”、“出得去”、农民知道“往哪儿去”、农民能够“进得去”、“住得下”、“住下去”、“放心住下去”,并在劳动力转移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财税政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助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财政投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运用较为详实和权威的数据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农民工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对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融合的因素进行了详尽论述。最后对养老保险融合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以期能在决策层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践操作中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失业保险制度是应对失业风险的重要机制,但至今失地农民尚未纳入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郊地区农民面临着失地又失业的风险.对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参保意愿、自我保障能力和家庭保障能力以及就业状况方面的实证分析表明,失地农民对失业保险制度的需求较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对失地现象的认知是影响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背景下,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失业保险制度框架,同时结合失地农民特点提供失业保险参保方案是发展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制度既能化解可获得性消费风险,但也会引致新的公共风险,本文对此作了具体分析。在不确定的世界中,风险无法消除,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权衡风险——规避大的风险,选择小的风险。往往是化解了原有的风险,同时又需要面对新的风险。历史地看,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无一例外地都是在消费领域的公共风险和危机的推动下实现的。从这样一个视角来观察,作为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大国,如何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有风险思维,应以我国新时期的公共风险为导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不足为凭,因为未来的"石"和"玉"都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在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农业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困扰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农户的风险管理原则和策略,剖析了农户对政府提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等风险管理工具的行为反应模式。研究表明,政府的风险管理策略要有农户的良性互动才能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否则会事与愿违。其基本结论为.政府不仅要了解缺乏正规制度安排时农户的策略行为,还要考虑农户对政府的风险管理策略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政府的风险管理应建立在不同农户的内在需求上,把供给驱动型的风险管理策略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的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社保基金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其监管工作非常重要,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保基金的监管体系,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监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构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综合人口结构、民族分布、地理环境来看,甘肃的生态屏障战略地位凸显.老庄、孔孟等先贤奠定了生态治理的思想基础,之后与时俱进地变迁,政府的践行力度也持续强化,然而现实农村生态情况不容乐观,甘肃的形势也十分严峻.从公共治理理论出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深层动因:企业逐利罔顾其他,政府绩效考核缺陷,农户人为加剧破坏.新农村生态治理亟待创新: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力量、以乡镇企业为重点客体、以社会组织为桥梁纽带、以个体农户为核心依靠,综合多种手段统筹保护、恢复、建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效益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8.
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时,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部分困难人口未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特别是大量无收入、生活困难的农村老人与儿童急需救助;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低保覆盖率要高于落后地区;三是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监督与回馈制度不健全。解决这三个问题,将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