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毕茜  李靖 《财经研究》2023,(5):140-153
规范收入分配问题以及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反垄断法》实施为契机,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反垄断法》施行对职工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低垄断程度企业相比,《反垄断法》实施显著降低了高垄断程度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且经过平行趋势、倾向匹配得分、改变样本期间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考察影响机制发现,《反垄断法》通过降低高垄断程度企业的垄断利润率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来削弱职工工资。异质性检验发现,《反垄断法》对职工工资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程度较弱行业的企业、行政干预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税收规模较高的企业。文章的研究丰富了职工工资的影响因素研究,为《反垄断法》的施行效果评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对于完善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已进入快车道:国务院法制办在2005年5月下旬邀请欧美等国法律专家召开了研讨会,对目前的《反垄断法》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并根据此次讨论结果进行了最后的修改,在完成国务院的审议程序后向人大提交议案。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对制止垄断和其他限制竞争行为,保护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促进知识创新需要依靠知识产权制度,维护竞争秩序依靠反垄断制度,但是,知识产权过度保护势必易于相随限制竞争和垄断。如近期发生的思科为了维持垄断地位,拒绝华为许可使用其设计标准;微软在其视窗操作系统中捆绑销售IE浏览器、媒体播放器;6C或3C专利联盟利用“专利池”一揽子打包许可等事件。  相似文献   

4.
惠鹏权 《经济月刊》2008,(10):24-25
《反垄断法》从1994年开始起草,历经13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在2007年8月3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经过一年的准备期,今年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5.
郭武文 《经济师》2006,(4):8-9,248
文章主要对我国《反垄断法》立法的市场竞争环境、限制竞争性行为的主要类型、中国竞争政策的历史演变及现行竞争政策的基本框架、《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和焦点问题,以及加快《反垄断法》立法的基本思路作出概括性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反垄断法》堪称为经济宪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对市场的规则及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尽管首部中国的反垄断法特色鲜明,但仍存在不少缺陷。这部反垄断法最大特色是将行政垄断纳入调整范围以及引入宽恕制度,同时针对该法之缺陷,提出了若干完善反垄断法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排他性交易是典型的垄断行为,指的是经营者对其他经营者的交易自由进行限制,以便促使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排他性交易广泛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互联网行业也不例外。受互联网经济特性的影响,一旦出现排他性交易行为,将会迅速放大此互联网平台的网络效应,增大用户转移平台的成本,进而对市场秩序、消费者利益等造成严重的损害。特别是近些年来,互联网平台发展速度显著加快,需切实做好互联网平台排他性交易的反垄断规制,从而规范互联网平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彭真军 《时代经贸》2008,6(19):10-11
《独家交易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一书顺应了反垄断实践的需要,着力解决《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该书结合独家交易协议这一具体情况,对已有的反垄断法理论进行了反思,并有多方面的理论创新。该书是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反垄断法》中,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与纵向垄断协议两种类型。这样的设置有其特定的背景及合理性,但也带来了规范类型失调和缺漏的问题。市场竞争中的垄断协议并不总是仅以横向或纵向的形式存在,更常见的是以纵向和横向交错的形态存在,即轴辐协议。除此之外,实践中很多纵向垄断协议也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竞合。这就造成了执法和司法中对于纵向垄断协议条款的适用困境。因此,在《反垄断法》修法的背景下,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重新构建本法中纵向垄断协议条款,将部分纵向协议定性为横向垄断协议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并予以处罚,其他纵向协议行为则由《反垄断法》的第14条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0.
《江南论坛》2001,(12):41-41
最近,《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探求》杂志连续发表评论文章,评介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黄胜平与马奇凡合著的《国有企业模拟民营企业运行》一书。该书独辟蹊径,是研究国有企业运行与发展的创新之作,其创新之处表现在:一、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1、在社会主义企业的典型形式问题上,突破将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典型形式的传统思维定式,强调民营企业是企业的典型形式,合作企业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典型形式;民营企业运行机制是企业运行机制的典型形式,合作企业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企业运行机制典型形式,破除了对国有企业及其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1.
行业协会对市场竞争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行业协会能协助政府制定竞争政策,维护竞争秩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为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总是企图削弱和排除竞争,从而产生限制竞争行为。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增加了关于行业协会限制竞争的规定,成为规制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最有效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魏才 《经济导刊》2006,(11):87-90
1987年8月,国务院法制局成立了反垄断法起草小组,《反垄断法》开始酝酿起草但悠悠已近二十载,从数次列入立法规划到屡屡的淡出,中国反垄断法却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此期间,垄断可谓有增无减,并且形式越来越复杂多样;高昂的费用,性价比不符的商品和服务,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百姓和  相似文献   

13.
《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已经一年多了,但其实施效果却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该法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如过于原则和抽象、对行政垄断缺乏有效规制、缺乏程序保障等。因此,完善《反垄断法》可以从抓紧研究制定反垄断配套规则、完善行政垄断的法律责任制度、完善反垄断司法救济程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反垄断法》能够有效改善中国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提升市场效率。本文以中国2005—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经理离职事件为研究对象,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国《反垄断法》的施行是否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本文研究发现,《反垄断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离职与企业业绩的敏感程度,促进了市场公平,缓解了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问题,强化了股东对CEO的有效监督。此外,本文通过将样本按照行政垄断程度、行业垄断程度及企业垄断程度进行分组并对比分析后发现,该效应在行政垄断程度较高、行业垄断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在地方国有企业中尤其显著。以上结果均表明《反垄断法》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不断进行物质变换(循环)的过程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在双重意义上出现循环断裂,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断裂以及经济社会资本循环的断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当代经济增长范式的转变,资源价格是实现这一飞跃的突破点。《资本论》不但揭示了资源价格的作用,而且与当代循环经济思想也是相通的,这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50年前 《资本论》 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经济科学的一次重要变革.《资本论》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强调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使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人"范式,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强调用"逻辑—历史分析"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均衡—静态分析".《资本论》 在哲学基础上,全面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旧哲学基础,在方法论上,具有西方经济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上都较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优势.  相似文献   

17.
《经济月刊》2013,(11):142-147
反垄断调查风暴的掀起将为我国《反垄断法》的发展和完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用法律手段制止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云霞 《经济论坛》2008,(1):137-138
2007年8月30日,<反垄断法>终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垄断法>是一部命运多舛的法律,从起草到审议,历经十三载,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专门规制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规则在国际上迅速扩张。美欧在对华经贸谈判中均明确提出了竞争中立的诉求,我国也将竞争中立作为国内改革的方向之一。国有企业是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而在竞争中立规则下,国有企业承担国家科技任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都将受到约束,通过国有企业实施的需求端创新激励政策也将受到限制。本文同时提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行政垄断不同实施主体所涉及的不同问题导致了《反垄断法》在对它们进行规制时所考察的因素和所适用的程度各不相同。反垄断法在中央政府部门监管行业领域的适用应该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至少我国现阶段并不具备统一适用的条件,反垄断法应当对这些特定监管的存在和国家所有权的基本经济制度予以尊重;对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实施的限制地区间自由流动的行为,《反垄断法》第51条的责任规定未必不具有实质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