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永定河流域生态产品的供给特点,并运用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方法评估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探讨了1995—2020年期间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而提出永定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本,坚持系统治理与区域联动治理;(2)完善流域区域间横向补偿,构建全流域生态产品互补产业链;(3)依托生态产品供给差异化特征,探索京津冀重点推进区域的特色化生态产品实现路径;(4)进一步推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
行叶蓓 《山西农经》2022,(23):121-126
自“两山理论”提出以来,生态产品价值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章梳理了近11年此方面的学术成果,指出生态产品价值研究中尚需探讨的主要问题,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2010—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生态产品价值研究的5 627篇文献进行发文量、关键词聚类图谱等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发文量分为平缓阶段、缓步增长阶段,研究关键词集中于生态系统、生态补偿等,研究内容逐步拓宽维度,从宏观到微观。通过梳理可知,需侧重建立标准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因地制宜设计价值实现路径,拓宽研究视野,以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梳理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价值实现案例,阐释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及其主要路径,并对现阶段不同路径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完善建议。研究表明:(1)生态产品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现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焦点和难点在于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2)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三种主要路径。(3)现阶段不同实现路径面临着差异化的困境,市场主导型缺乏完善的产权机制和交易价格机制,政府主导型缺乏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偿使用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缺乏特色的经营模式和科学的收益分配机制。鉴于此,应从制度设计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两个维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历程整理与取向判断的基础上,文章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回顾,利用文献计量软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从发文趋势、来源期刊、合作国家、机构、作者以及热点前沿演化等多个视角进行数据统计和可视化分析,探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可能的研究路径。研究发现:(1)国内外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演进历程相似,经历生态功能认知与核算、价值量统计,并逐渐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量核算与实现机制构建过渡。(2)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多元化决定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多样性,以生态科学为核心的供给侧静态研究范式再难满足实践发展需求,亟需探索以生态与社会学科融合为基础的供需动态研究模式。(3)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方法正由传统供给法向供需结合法转变。居民以消费和保护海洋自然生态为目的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行为、政府以修复海洋自然环境为目的的生态补偿行为、以及社会组织以保护海洋生态为目的的生态资源产权购买行为是研究海洋生态产品需求相关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重要措施,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哥斯达黎加曾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由政府主导实施生态补偿项目,并运用市场手段,探索形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本文研究分析哥斯达黎加的实践,以期为我国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各界参与、市场运作、价值永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剖析生态产品内涵及价值来源入手,系统总结了我国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针对当前生态补偿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方式单一、动力不足等困境,提出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机制建议:(1)明晰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2)进一步明确产权改革重点,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3)在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建立完善取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7.
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矿山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对生态产品有关概念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梳理,基于地方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探索实践和国外经验,提出进一步健全矿山生态修复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政策建议:(1)加大政策供给,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2)明晰产权归属,促进形成多元化价值实现机制;(3)加强市场建设,构建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8.
陈振  郭杰  欧名豪 《农村经济》2024,(2):135-144
如何有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议题。为此,文章基于逻辑框架法,从宏观目标、具体目标、政策产出和政策投入四个层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闭环,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构成和基本框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宏观目标是存量生态产品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增量生态产品得到系统修复,能够保障持续供给;(2)具体目标是生态产品易度量、可抵押、可交易、易变现,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3)政策产出导向为摸清基础底数、健全核算体系,支撑生态产品易度量;明晰产权边界、创新金融支撑,实现生态产品可抵押;统一交易平台、明确交易规则,推动生态产品可交易;凝聚价值共识、完善生态补偿,促进生态产品易变现;(4)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投入措施为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摸清基础底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规范,健全核算体系;推动生态资源确权登记,明晰产权边界;拓宽生态产品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支撑;整合现有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统一交易平台;规范生态产品交易行为,明确交易规则;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宣传,凝聚价值共识;健全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9.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的重要技术支撑,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生态产品概念的发展历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理论基础与核算内容,以及国内外关于功能价格法、当量因子法、能值评估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示例,并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理论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手段、推动价值核算结果应用三个层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调节区域间耕地生态保护责任主体经济生态效益的制度安排,是新时代我国实现耕地三位一体管护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梳理耕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基础上,针对耕地横向生态补偿领域存在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不统一、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从补偿主客体、补偿原则、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及核算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设想,指出进一步健全理论框架、统一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丰富补偿资金来源和分配方式将是未来耕地横向生态补偿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洋 《山西农经》2022,(6):119-121
为促进江阴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有机互动,更好打造美丽中国“江阴样板”,目前,生态产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为辅,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全社会参与以实现其价值,但政府主导的价值实现路径在初期存在资金缺口大、市场活跃度不高、外部成本内部化机制不清晰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推进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与增值溢价以及因地制宜开展生态资源指标交易两个点为核心,深入开展滨水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实现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多数地区单一的价值实现路径阻碍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充分显化。文章在系统梳理生态产品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产品价值构成及实现机理,总结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模式,并尝试将各模式分解为包含补偿、交易等内容的价值实现模块,以及为生态产品价值显化提供助力的促进支持模块、政策支持模块和技术支撑模块等四类模块。文章提出了利用模块组合的形式进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设计的基本思路:分析自然资源状况,针对生态产品的类型和特征属性,设置价值实现模块,搭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框架,添加促进支持模块以丰富路径模式内容。同时,文章利用该思路在案例中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设计以做验证,展示基于模块化视角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及工具,对国内林草生态产品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发表时间趋势、研究领域分布、研究力量分布、高被引文献分布、高频关键词和研究时间线,梳理国内林草生态产品领域研究进展并发现研究空白。研究表明:2021年之后林草生态产品研究增长较快,重点研究方向为基础理论、产品供给、价值核算、价值实现机制和价值实现路径,其中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是研究焦点。建议将林草生态产品作为专项论题,加大重点问题研究力度,多途径宣传推广,扩大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创新与完善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举措。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产业化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路径。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产业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机耦合机理出发,理清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关系。从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区的相关实践来看,我国当前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生态产业同质化明显,生态产业与本地文化融合不足,生态产业创新型动力不强等问题。由此提出相关建议:(1)加快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2)探索生态产业制度改革创新;(3)优化生态文旅产业结构;(4)增强生态产业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从社会再生产视角探讨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和典型路径。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在梳理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基础上,提出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内涵与路径。在生产阶段,强化生态产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数据的高效供给;在分配阶段,推进生态产品权益数字化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在交换阶段,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化交易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在消费阶段,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化消费场景,改善用户消费体验。研究结论: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逻辑可行性,有助于打破生态产品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行业壁垒和时空限制,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并盘活各类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浙江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森林生态补偿、跨省流域及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耕地生态补偿等方面积极开展有益的探索尝试,形成了可借鉴推广的成果和经验。特别是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文章采用例证和实证的方法,对浙江生态保护补偿的做法和经验、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得出启示:(1)要建立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衔接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产品公益性价值实现;(2)要建立与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相衔接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产品所有者权益实现;(3)要鼓励开展基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产品溢出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7.
张颖  徐祯彩 《水利经济》2023,41(1):89-93
在剖析生态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对于政府主导、市场交易和社会参与的价值实现机制进行分析,通过黄河流域3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探索项目逐层分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提出了提高供给能力、深化市场交易、强化资金支持和提升合作水平等创新路径,为降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阻碍和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根据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生态补偿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利益驱动、决策行为和依据以及主体间交互作用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在不同情境下影响林农和地方政府演化博弈均衡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大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和策略演化方向依赖于初始状态及其演化路径,并与博弈矩阵的参数有关;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可持续性;作为项目的直接实施主体,林农的积极性与响应度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构建政府主导、林农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生态补偿修复自然生态创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文章从生态文明绿色和谐发展观角度出发,基于历史计量研究与层级划分的方法从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方式、生态补偿意愿、生态补偿应用4个角度对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研究发现:(1)生态补偿机制结构不完备,虽有专家学者构建出系统的生态补偿体系,但大多是就"生态补偿"谈"生态补偿",缺乏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具体深入研究;(2)生态补偿标准在制定时缺乏科学理论依据,而且缺乏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区域的生态补偿标准;(3)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一旦市场补偿机制发生失灵状况,会使政府承担巨大的生态补偿资金压力。因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4点政策启示;(1)构建结构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各相关主体的互动机制研究;(2)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标准,并根据时期、地域与环境不同而适时调整;(3)扩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降低交易费用对生态补偿项目效果的影响;(4)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不断提高生态补偿相关信息的透明度。该研究重点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为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从生态产品完整价值回报和代际价值回报两个视角,应用资源价值构成理论和外部性理论,探究生态产品供给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以及提升内生动力的策略。研究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情景模拟方法。研究结果:生态产品供给的内生动力缺失的原因在于供给主体缺乏合理的完整价值回报和代际价值回报:一方面,由于生态价值评价体系的缺失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推诿抑制了生态价值的实现,部分地区人力资本和人造资本的短板约束了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缺失适用于生态产品供给的社会折现率体系和相关的代际补偿机制导致了生态产品供给在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间存在转换偏差,降低了供给行动的代际回报。研究结论:提升生态产品供给的内生动力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价值评价体系,拓宽生态价值实现渠道,明晰政府在价值实现中的职责;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符合生态产品特点的新代际折现率体系,参照新代际折现率和传统折现率核算得到的净现值差额制定代际补偿标准,探索考虑代际影响的代际金融产品,根据价值替代难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