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将经济学研究的 “两条道路”, 即将研究过程和叙述过程有机统合起来运用科学的抽象力构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既包含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也包含对资本主义经济学史的批判。马克思对逻辑方式与历史方式有机统一方法的运用, 始终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实的社会主体的统摄内加以使用的。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方法, 必须将其与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辩证统一结合起来。在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并不是要求逻辑与历史的严格一致, 而是对作为社会主体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事后的逻辑分析。马克思在思维行程的第一阶段 (研究过程) , 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形式抽象出最一般的规定——商品一般后, 以此为叙述起点, 最后又在思维行程的进一步发展中再现了资本商品这一思维总体 (叙述过程) 。将马克思所运用的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的方法理解为 “逻辑的开端与历史的源起相对应” 是对马克思的误读, 而将其归于恩格斯对马克思方法的错解同样是对恩格斯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正确理解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商品性质,必须将这个体系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归宿)统合起来,才能从整体结构上科学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机统合了经济学研究的"两条道路",科学抽象法的应用是这一方法的根基。研究方式和叙述方式不是两个独立的、截然分开的阶段或方式,而是同一研究进程中交互运用的方法。在整个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并不是要求逻辑与历史严格一致,而是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事后的逻辑分析。按照这一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从具有最丰富规定的世界市场的商品出发,抽象出商品一般,以此为逻辑起点,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最后又回到充满丰富规定的世界市场的作为资本的产品的商品这一逻辑终点,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产生的结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建构逻辑,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秀辉 《经济纵横》2019,(11):17-24
西方主流货币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存在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冲突,且偏重前者而忽视后者,以致形成没有货币的货币理论而难以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西方主流货币理论有其抛弃历史方法的理由,但根本原因仍在于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冲突。在比较两种分析方法特征的基础上,可借鉴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货币分析思路,为现代货币理论的构建提供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配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础性经济思想.本文梳理了党百年分配思想演进的历程,阐释了其演进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之道,在指导分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分配思想体系.服从与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提升,GDP总额已冲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中国经济已稳步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所以很有必要对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系统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分析其生成逻辑,阐述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要赓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智慧,保持高度历史自觉、担当责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开创未来,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8.
通过揭示历史逻辑起点的政治经济学含义,本文考察了历史逻辑起点对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实质性影响。本文认为,执政党的政治动员能力、社队企业、相对扁平的收入分配状况以及20世纪60年代末的开放与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始自1979年的改革启动成本从而使中国的社会转型呈现出与苏东国家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经济分析中是否存在价值判断,“经济人”的涵义是否包含价值观,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沿着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古典经济学中追求自利的经济分析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到了新古典经济学,纯“经济人”已经转化为“社会人”;而演进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在其分析中已明确赋予自由、文化等超经济因素价值观的涵义。本文将理论逻辑的发展阶段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经济分析与价值观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学方法论发展过程中,关于李嘉图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一直有不同看法,尤其是其抽象法引起了争论。可以说李嘉图对抽象法的运用不仅仅解决了当时要研究的问题,更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抽象法已经无处不在。肯定了李嘉图对这一方法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抽象法的产生以及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认为经济学研究应该将逻辑抽象法与历史描述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的活的社会有机体,即开放结构;开放的视角使马克思确立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总体认识观,即社会有机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是历史(逻辑)和社会(逻辑)的结构的耦合,即通过以实践为中介的开放结构,政治经济学形成了整体、辩证的逻辑结构,核心内容和规定是劳动价值论对于商品生产发展逻辑的系统性表现。劳动价值论和企业理论的关联研究进一步实证了开放结构中的政治经济学发展,它使历史与逻辑的辩证法具象化为微观层面的价值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宏观价值决定,定格为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数理逻辑。  相似文献   

12.
邓欢 《经济师》2010,(4):34-35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先生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在其研究和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这一科学方法的把握和运用,同时也体现出了这一方法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视点下,历史与逻辑的方法更是学术研究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碳减排目标形成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必然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社会推进碳排放治理、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长期探索中,碳减排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起了核心和基础作用,市场机制发挥了有效的调节和促进功能。根据全球碳减排必然性与阶段性逻辑的启示,中国在推进“双碳”目标中要处理好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主要思路建议是:把握好实现“双碳”目标的阶段性工作重点,推动经济社会、碳减排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处理好推进碳减排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防止产业结构过早服务化或轻型化;加强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更好发挥技术的促进作用;处理好碳减排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碳减排的模式变革;积极参与应对碳排放的全球治理,提升气候治理问题的中国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朱光华 《现代财经》2008,28(5):F0003
资本积累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词汇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具动态意义的概念。刘晓欣教授的《虚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虚拟经济的历史与逻辑》一书向我们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积累方式正在发生着的重大变化。这个积累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财富观念的变化,也导致了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向虚拟化的经济体转化。  相似文献   

15.
16.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体制,包括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具有开放竞争规则的市场机制以及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高效流通的区域统一市场。以这三者为主体内容,构成了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构逻辑,即保证市场运行基础的微观逻辑,科学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观逻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逻辑。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经验和基础条件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以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各区域市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范围,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不是一种简单的政党类型.党的历史身份的本质规定是人民代表与领导工具.认清党的历史身份,自觉进行身份建构与身份强化,必须坚持代表观与工具论的合一.代表观强调党和人民在主体身份上的历史统一性和根本利益上的内在一致性,党的代表选择是基于理论清醒和主体自觉,党代表人民是要充当领导工具,自觉担负领导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美好前景的历史使命.代表观不是要诠释什么先验意识的神秘感,而是要呈现作为历史的先知先觉、人民的先进分子而自我超越的神圣感.工具论是代表观的必然延伸,强调党的价值功能和正当性.要坚持代表观,必须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牢牢占据共产主义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完成伟大复兴,追求世界大同.要强化工具论,必须尊重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推进伟大斗争和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不是一种简单的政党类型.党的历史身份的本质规定是人民代表与领导工具.认清党的历史身份,自觉进行身份建构与身份强化,必须坚持代表观与工具论的合一.代表观强调党和人民在主体身份上的历史统一性和根本利益上的内在一致性,党的代表选择是基于理论清醒和主体自觉,党代表人民是要充当领导工具,自觉担负领导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美好前景的历史使命.代表观不是要诠释什么先验意识的神秘感,而是要呈现作为历史的先知先觉、人民的先进分子而自我超越的神圣感.工具论是代表观的必然延伸,强调党的价值功能和正当性.要坚持代表观,必须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牢牢占据共产主义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完成伟大复兴,追求世界大同.要强化工具论,必须尊重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推进伟大斗争和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西方传统思想忽视个人闻的关系,把集体理解为若干"经济人"的集合;马克思则强调人们之间的依赖和制约并将其视为个人的行为特征之一,主张关注阶级成员结成的关系,认为这种关系还要受与其他阶级结成的关系的制约,并由此出发理解阶级的集体行动.笔者基于对马克思相关观点的理解尝试探讨个人间的依赖和制约是怎样最终促成阶级间的依存和对抗的,认为奥尔森秉持西方传统思想去解读和批评马克思阶级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马克思基于自己独特的个人观念去阐释阶级的集体行动,他的论述没有遇到阿罗试图从"经济人"行为选择出发解释集体行动时遇到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