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人口红利”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丧失,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的驱动模式,在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增强绿色技术创新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2005—2014年中国13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研发投入对中国实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作用机制,基于研究结果论证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对制造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发投入对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2)研发投入对不同技术密度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存在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国内增加值计算2000~2013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复杂度,并对融入全球价值链程度是否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融入全球价值链是影响出口技术水平提升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得到一定优化,但总体呈倒"U"型增长,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固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双重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东华  崔岩 《财贸研究》2019,30(7):15-24
先从理论层面分析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0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双重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正式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随着规制强度的提升,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倒"N"型关系,正式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最优区间;非正式环境规制能显著促进技术创新,但其促进作用随规制强度的提升而减弱;对于直接效应,正式环境规制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呈"U"型关系,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弱于正式环境规制;对于间接效应,非正式环境规制与正式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间接影响存在差异,非正式环境规制未能通过技术创新路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TiVA数据库有效测算了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并借鉴Cai&Stoyanov(2016)的方法,将中国制造业按照要素密集度特征分为年龄增值型、年龄贬值型和体能型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利用行业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密集使用年龄增值型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而对另外两种要素密集度型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在有效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以及各种稳健性检验结果下,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因此,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和转型两种对策举措并举,并在实施差别化的产业发展战略中,适应乃至利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自然规律,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内向绿地投资视角,借助全球企业绿地投资数据库中的绿地投资项目数据构建价值链功能专业化指数,在厘清典型事实和理论机理后,运用全面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价值链上游和下游功能攀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价值链上游功能攀升的作用不明显,但可以显著促进下游功能攀升,主要路径是降低成本、促进中间品技术创新和响应服务需求;服务要素来源、贸易方式、制造业行业类别和各服务要素投入对价值链功能攀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既创新性地补充了识别价值链功能分工特征的绿地投资视角,又为中国如何借助投入服务化赋能价值链功能攀升从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价值链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运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00-2014年的数据,实证考察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影响并检验了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总体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存在“天花板”效应,即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加强,其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促进作用是边际递减的,而对制造业分工地位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服务投入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与传统的服务投入(批发零售和运输服务化)相比,现代化的服务投入(电信和金融服务化)对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目前来看,由于国外服务的渗透率较低,所以占据主导力量的国内服务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服务使用率高的制造行业要比服务使用率低的行业对价值链的升级效用更大一些。(3)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整体较低,还未达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最优临界水平,仍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4)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研发创新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促进价值链参与度深化的可能作用渠道。但是制造业服务化通过研发创新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不存在提升效应,可能还存在其他作用渠道。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发展服务型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影响的机制,并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在生产性服务进口影响制造业企业功能升级中的调节效应。之后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的影响机制,并区分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影响差异,最后建立门槛模型考察贸易自由化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生产性服务进口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产品升级。第二,由于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成本增加效应大于技术创新效应,生产性服务进口抑制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功能升级。第三,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模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第四,贸易自由化在生产性服务进口影响制造业企业功能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贸易自由化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需求质量(消费升级)和需求数量(市场规模)两个层面深入讨论本地市场需求蕴含的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动力机制,提出本地消费升级和市场规模扩张均能诱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向本地转移,从而推动价值链攀升的理论假说,并利用2000~2014年中国16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该理论假说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发展、完善价值链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月 《中国市场》2009,(18):16-17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专业化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当今国际分工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性,并且考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应寻求产业结构升级,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发展,改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0—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并构建了价值链稳定性指标,利用跨国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数字化增强了全球价值链的稳定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稳链”作用,该结论在经过多种方式验证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显示,源于国内的数字投入具有关键作用,能够促进价值链稳定性提升,而源于国外的数字投入影响不显著;制造业数字化主要增强了上游行业与非技术密集型行业价值链的稳定性。机制分析显示,制造业数字化主要通过降低价值链成本、改善价值链效率、缩短价值链长度三个渠道发挥“稳链”作用。本文提出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进程,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的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作用,从而增强全球价值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附加值贸易(TiVA)数据,借鉴全球价值链(GVC)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比较并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贸易地位及真实贸易利益。结论表明:中国已较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但在全球价值链所处地位较低,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呈"V"型趋势发展,这与出口中的国内间接附加值比重下降而外国附加值比重上升有关;制造业各行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地位明显,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处地位较高,逐渐向上游化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能力下降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提高,但呈下游化发展,且对国内价值增值贡献较小,所获贸易利益也较少。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贸易问题》2021,(2):80-95
本文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劳动力工资技能溢价(技能与非技能劳动工资之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总体来看,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与技能溢价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度较低时,企业提高价值链参与度将提升技能溢价;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度较高时,则将缩小技能溢价。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引起的技能结构(技能劳动占比)与利润率变化呈倒U型;异质性检验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因企业所在区域和所有制类型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通过考察市场特征对技能溢价的调节作用,本文发现地区市场一体化会弱化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能溢价的提升效应,而最低工资制度则会强化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上游垄断对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上游垄断会通过中间品价格和生产率渠道降低制造业行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WIOD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以增加值视角测算的行业RCA指数、TC指数和MI指数作为行业出口比较优势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上游垄断对制造业行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上游垄断程度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制造业行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在控制了影响比较优势的其他因素和变量的内生性以及测算误差后,实证结论依然稳健.上游垄断会通过中间品价格和生产率渠道影响行业出口的比较优势.此外,政府补贴会加剧上游垄断的负向影响,而下游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会抑制上游垄断对制造业行业出口比较优势的负向影响.因此,推动上游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打破上游市场垄断,对于中国构建外贸竞争新优势和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以及基于国内增加值测算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地位-参与度-显性比较优势"视角,运用WTO和OECD联合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形势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均存在一定联系,但正向关系并不显著;一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若有较大的前向参与度与相对较小的后向参与度,则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往往较高;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处于中游至下游的国家,普遍具有较高的后向参与度或是较低的前向参与度;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还处于中下游位置,中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细分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参与度指数与贸易规模并没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商》2016,(9):271-273
本文利用2009—2013年间我国24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对FDI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发现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通过对模型进行改进,研究发现FDI后向关联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呈现出了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应用全球价值链以及产业升级为理论依据,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推动我国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的方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做强自身产业、创造需求、经营人力以及开发新领域等几方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增加值核算框架,本文测算了中国省际地区参与双重价值链的程度,并构建国内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等对制造业增长的空间影响的实证分析框架,考察产业间关联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及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参与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均促进了制造业增长,前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存在地区的异质性,后者相反;参与双重价值链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促进作用高于其对高技术行业的作用,出口升级可促进本地制造业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进口投入占比直接降低本地制造业增长,且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负效应大于高技术行业;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和资本劳动比例促进制造业增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制造业企业通过服务化转型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本文利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对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显著促进了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提升,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成本两个机制来实现。结合互联网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制造业企业通过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因此,加快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提升全球价值链位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零售商产业链地位日益增强的背景,提出有关跨国零售商对中国上游消费品制造业绩效影响的相关假说,进而利用中国省级区域消费品制造业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跨国零售商绩效因素对各消费品制造业产生了积极的正向溢出效应,但是其受跨国零售商数量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其中食品制造业绩效随跨国零售商数量增加而提高,但纺织品制造业绩效与跨国零售商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是遭受利益侵害风险最大的行业.  相似文献   

20.
基于总出口分解方法,利用增加值数据对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测算模型进行了修正。测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和分行业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幅度,且分行业制造业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会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资本密集型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通过对外贸易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产生影响,这一影响对制造业整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较为显著,但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