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直以来,洋品牌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保证、身份的象征,这也正是一些消费者不惜重金购买洋品牌的原因。然而,近来丰田汽车的召回门、惠普公司的质量门、家乐福和沃尔玛的价格门、奢侈品售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洋品牌”鱼龙混杂,傍“洋品牌”、仿“洋品牌”、造“洋品牌”,已经成为国内一些企业的潜规则。除了对国外知名品牌的直接假冒,一些企业利用部分消费者盲目追求国外品牌的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起个“洋”味十足的名字或者申请注册一个外文商标摇身一变就成为国外根本不存在的“国际品牌”;或者通过在海外注册,在国内加工贴牌,  相似文献   

3.
数字前沿     
国产手机在洋品牌垄断中国市场之初,几乎无一例外的把市场定位于中低档产品。即便这样,真正想以价格优势从洋品牌手中夺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仍异常艰难。洋品牌具有规模效应,高居不下的价位让他们赚饱了利润。此后连续降价,其中仍保留了较大的利润空间,而且极大地冲击了国产品牌。因此,洋品牌对国产手机可谓是高端与低端两路包抄,使得国产手机欲“上”不能,欲“下”也难。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穿衣大国,也是制衣大国,但不是制衣强国。在洋品牌抢占了国内中高档市场的严峻挑战面前,民族服装业的出路在哪里?雅戈尔用自己的行动做了回答:迎难而上,急起直追,与洋品牌一较高低!  相似文献   

5.
2005年,宝洁在中国遭遇了一次真正的信任危机,而原因之一就是同类的中国品牌也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国内品牌已经具备了和国外洋品牌一争高下的实力,国内消费者也已经不再对这些洋品牌采取仰视的态度,不再对这些洋品牌盲目崇拜。[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2011年7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的秘密,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很多中国的洋品牌被指造假,陷入诚信漩涡。在地球村都在使用“中国制造”,大肆宣扬“中国创造”概念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一些中国企业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假冒“洋品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琪 《广告大观》2007,(3S):57-58
2006年至2007年,在中国一直处于消费者心理高端的洋品牌进入了多事之秋,从食品到手机,从化妆品到服饰,发生的质量问题令人瞠目结舌。很多人开始说,洋品牌其实不怎么样,洋品牌的华丽外表下很多本质是不行的,中国人不必对洋品牌太感冒了。似乎中国品牌可以和洋品牌平等了,当真是这样的吗?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而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了解国货和洋货的竞争现状,  相似文献   

8.
自2011年7月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达芬奇家具事件使得整个家具行业颇受诟病,尤其是高端或名气叫得比较响的品牌及洋品牌和假洋品牌,均受到空前的质疑。由此而引发的家具行业信任危机开始蔓延,不仅仅涉及到本土生产的洋品牌,连名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的信任让洋奶粉在三聚氰胺事件后迅速扩大占领了市场,基于此洋奶粉已经涨价多次,洋品牌在价格上的"硬气"由来已久,去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更是"牛气冲天"。在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基于消费者恐慌心理和对洋品牌的信赖,国产品牌留出的绝大多数市场空间迅速被洋品牌占领。洋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货架上的显赫地位,领跑着中高端市场。后"三聚氰胺"时代,中国本土品牌也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扩大销量。本土品牌如何扩大中国民族品牌效应建设成为我们所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达芬奇们的"失身"虽然短时间内殃及了洋品牌,但从长远来看,恰恰解脱了多年以来洋品牌混杂在假洋品牌大军里的尴尬2011年7月10日,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一事,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再次触痛了大众消费者的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11.
《现代商业》2002,(1):71
中国入世,家电市场波澜再起.一向不降价的洋彩电,最近大幅降价,最大降幅超过万元,媒体惊呼洋品牌"和中国市场接轨".但国产彩电企业表示:洋品牌再降也敌不过中国彩电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对手机经营门槛的降低,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部分洋品牌的沉沦,以及部分洋品牌的大举反攻,手机行业充满越来越多的变数,这注定又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行业。然而,纵观目前市场上风光无限的一些手机品牌,正似乎在不同程度上的陷入了一个个营销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族品牌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让国人信心十足,但同时也让一些国际强势品牌开始“过分地关注”本土企业。所谓“过分的关注”是因为洋品牌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民族品牌实施打压,给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于“假洋品牌”的查证往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手段有序开展。本文记录了对一件“洋品牌”商品幕后身份的自助式的网络查证过程,在此基础上谈了对“假洋品牌”问题的观察和网络查证方法的思考,希望能对查处“假洋品牌”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高端家电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而在诸多品类高端市场沦陷于洋品牌的局面中,让人稍显欣慰的是在高端厨电市场,本土品牌在与洋品牌的交锋中,依然强势胜出。  相似文献   

16.
在汽车领域,仅有的几个民族品牌淹没在众多洋品牌当中,虽然没有洋品牌的星光灿烂,但是,民族品牌的制造企业并没有气馁,红旗、奇瑞、长城等凭借自己的优势也都杀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血路,这让绝大多数具有深厚民族情感的消费者有所依附。与汽车行业不同的是,半喂入水稻收割机的民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陶瓷是做洋品牌的附庸,傍洋品牌文化,奉行欧式模式去发展,永远成为洋品牌的跟班,为洋人“打工”,还是走自己民族的自主品牌之路;中国陶瓷企业是以长期持之以恒精神,全身心苦练内功,培育好自主品牌走“一品多用”之路,还是以浮躁的心态,以纯粹追求眼前利益为目的,以“多品牌  相似文献   

18.
青藤 《国际市场》2007,(4):30-32
曾几何时,洋品牌走上了被人顶礼膜拜的神坛。可是,当一些著名的洋品牌陷入了“质量门”事件,神圣的光环黯然失色,露出了并不光明的麒麟皮下的马脚,金刚不败之身的神话随之破灭。人们不禁要问,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诚然。消费者值得深思。中国的监管部门约束力度难道就不应该向国际社会看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洋品牌"满天飞,价格居高不下,普通消费者难辨真假、屡受欺骗……2013年4月22-23日,江苏省工商局在宿迁市召开打击虚假标识进口品牌商品案件研讨会上,整治产业化、规模化的假冒"洋品牌"成为江苏各地工商部门热议的话题。作为东道主的宿迁工商局瞄准服装行业假"洋品牌"开刀的做法引起与会代表的兴趣:让消费者成为发现假冒"洋品牌"的主力军,让新媒体成为执法辅助利器,让社会舆论成为促进整改的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7,(1)
大量研究及事实证明,品牌披上"洋马甲"确实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在中国,许多品牌以假洋品牌问世,引导消费者做出有利于品牌的评价与选择。但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偏少,尤其是在中国的驰名商标中。本研究通过收集资料并对中国驰名商标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驰名商标中也存在"假"洋品牌现象。文章从企业和消费者两个视角总结了假洋品牌现象存在的原因,并以原产地效应作为理论支撑做了进一步解释。研究所得结论对于指导我国驰名商标如何规避中国作为原产地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利影响,提高和丰富企业在市场上的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