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振 《新前程》2007,(7):80-81
企业在处理员工生育时,往往大量地储备“替补”,对“妈妈员工”而言,这些“替补”都是她的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2.
报载,某市一家食品包装机械厂,几年前对本厂销售人员实施了一项规定:每月必须向厂里交一定篇数的“销售员日记”。厂生产经营诀策班子,正是从这些“销售员日记”中淘金,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开发出多种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使企业不断创出令同行羡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蓝色餐盘     
《冶金企业文化》2008,(3):60-60
一个女企业家,她带领着一个数十人的专业型团队。每到新年的时候,她会亲自为员工挑选礼物并逐个写上贺词,春季会组织集体外出参观旅游,员工欣赏她是因为她不只是追求利润。而且很关心自己的员工。以学习型组织建设著称的JAC更有一个独特的“蓝色餐盘”制度,午餐时间拿到蓝色餐盘的员工可以直接在饭桌上与企业高层对话。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像管住“眼皮底下”的员工那样,管住“满天飞”的营销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一套营销日记管理法。  相似文献   

5.
为阻止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很多公司都求助传统的留人方法。当前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向自己的关键员工提供某种形式的滞后报酬,希望借此“金手铐”来锁住他们并赢得关键员工的忠诚。爱默生电气(Emerson Ekctric)就以其华贵的“手铐”而闻名。不过,既然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开始向自己的关键员工提供某种形式的滞后报酬,“金手铐”就不再能“铐”住  相似文献   

6.
胡盈 《人力资源》2004,(11):44-46
几乎每一位“末位淘汰制”的波及者都成了“惶惶在存者”。“末位淘汰制”就像一只市场经济路上的雪狼,用一双锐利、明亮的眼睛盯住企业员工的后背,让其狂奔不止。  相似文献   

7.
张越越日记     
偶然在“张越访谈”的休息室里,听到几个倩丽的女孩儿压抑不住的笑声,凑近才知她们正在读张越老爸专为她写的日记。有人念了几句,便引起一片欢快的笑声,张越爽朗的笑声随即盖过了所有人的声音。这本日记是一本60年代的精装笔记本,靡页上刚劲洒脱的“张越越(张越儿时昵称)日记”被钢笔描得结实而张扬,开篇一页上首的“张越越纪事”极是匆忙和愉快。从日记上我们很快读到了一个父亲。事后张越用调侃的语调说:“我爸特别怪僻。他在我印象中永远是一个古怪的、不和人交流的人,他常常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别人视而不见,比如他看书时,你可以在他旁边闹、玩、喊叫,你随便跳,他不理你,但他一旦放下书和你说时,大家都会很怕他。我爸在工厂工作,我妈在报社工作。他们性格截然相反:我爸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流,是江西人,我妈爱说爱笑,经常家里有一帮朋友,是天津人。后来我就不与我爸住在一起,免得经常出事儿!他整齐,我特乱。他无数次地扔了我的作业,经常是我头天晚上做好的作业,第二天就会发现没了。他说这都是没用的!”张越拿起茶几上一张记着电话和留言的纸条无奈地说。“他的理由是:太乱了,你为什么不收拾好!我气极了就大声跟他喊:‘请你不要干涉我的生活方式!’”瞧!这父女俩,不是冤家不聚头。  相似文献   

8.
李源 《中国新时代》2004,(12):92-94
李春晖是个非常“华远”的人,律己、有责任心、计划性强……这些华远集团员工手册中的词语,完全可以用来形容工作中的李春晖。也许是工作性质使然,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在华远工作了10年的李春晖,不论是做事风格,还是待人接物都或多或少贴上了“华远”的标签。而同时,作为华远集团的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一位身处高层的职业女性,李春晖又有着她非常个性的职业特点:她活跃、敏锐、要求完美,对工作尽心尽责。李春晖始终相信,她的成长之路是典型“华远”式的成长之路——每个人都有机会。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今天的人力资源总监,…  相似文献   

9.
一个在某社交网站上开始写Blog的杂志编辑,今年刚过35岁,育有一子。首页上经常出现的帅哥美女照片如此年轻,使她老感觉走错地方。她也始终搞不懂她写的育儿日记到底是谁在看。这些访客是真的有兴趣还只是不小心路过?偶而有人发了请求过来想要把她加为好友,一看对方简介是个18岁的小男生,她也几乎不知道要跟他聊什么。  相似文献   

10.
预感     
老太太一脸愁容地端来早饭,孩子们见了,问她怎么了,她说:“一早起来,总觉得村里会有大难.”  相似文献   

11.
徐逢 《劳动月刊》2012,(11):50-50
收到一封电子信,一个读者说她看过我一篇写太太的文章:太太是个奇怪的称呼,太正经了不好,太不正经也不好,其实,不太正经就好了。她说,她的问题是谁来教我们男欢女爱?这无疑是个问题。接下来,她在信中说了她和先生的隐秘事情——她很少体会到书上所说的“欲死欲仙”,而先生会有意无意地说她“铁块一块”。  相似文献   

12.
有这么一位广告人: 在非典期间。她不惜推掉了4条商业广告片,投入摄制了两条公益宣传片。损失近160万元;她每年出资委派多名骨干员工去国内外学习,但并不与员工签订任何要求员工长期留在公司的协议;她制定的员工考核标准中,明确列有“孝顺父母”和“身体健康”的打分列项;在客户表示满意的情况下,她主动提出广告片中音乐还可以再改进,  相似文献   

13.
《中外管理》2011,(4):65-65
一个幼儿园老师决定让她班上的孩子们玩一个游戏。她告诉孩子们每人从家里带来一含塑料口袋,里面要装上土豆。每一个土豆上都写着自己最讨厌的人的名字,所以痛恨的人越多,口袋里土豆的数量也就越多。  相似文献   

14.
报载:宝钢技术部检测中心分析站领导在工作中经常发现,一些员工遇到不快时要闹闹“小情绪”,影响了工作效率。有的嘴上不说,工作时却有意无意地,“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及时掌握员工当天的思想脉搏,分析站领导摸索出了用“情绪日记”进行动态管理和有针对性工作的好办法。这种日记由员工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回想IPO时的心情,汪静波用“很开心,不极端”来形容。她的愿望,是把诺亚做成一家小而美的公司 春节前夕,诺亚财富(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亚)创始人汪静波仍不得闲,好不容易坐定,总有人从门外探头进来找她,外面还有几个人排队等候面试。摄影师给她拍照时,她抽空和员工的孩子打招呼,孩子们正在彩排公司在年会上的节目。  相似文献   

16.
邓纯雅 《中外管理》2013,(12):120-121
对于林茵来说,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的角色已经是过去式了,如今她被任命为IBM员工关系和员工敬业度总监,负责全球范围内的工作。她最新的任务是就最新推出的“139策略”展开全球43万名员工的大调研,看看管理实践和一线作业中,员工的行为方式是否真的会与准则相吻合。转岗或者角色职位的变化,对于已经在IBM内部工作27年的林茵来说,早就成为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7.
与马潞英交往很偶然。当时看到她写的一篇领导专访文章。觉得清新自然,脱俗气。便“咬”上了她了,虽未谋面,但通过数次电话时常被她四溢的才气和爽朗的笑声所感染。于是邀她为杂志写稿,她倒也爽快,应承下来的东西绝对会按时保质保量交货。这次我们组织“地产博客”的专题,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她,要她自己写自己,她先拒绝,经不住我的“苦口婆心”,她终于松了口,终于有了下面的文字叙述——  相似文献   

18.
柳青找骂 《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在陕西体验生活时,曾想写一个村妇骂街的场面,苦于没有真情实感。他听说村里有个妇女骂人很有“特色”,就想让她“表演”一下。 一天,这个妇女从柳青门前经过时,柳青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盆水向她泼去,也不道歉,转身要回屋。那妇女一手叉腰,一手指着站在门口的柳青破口大骂,双脚跺得地面咚咚响。有了这次切身体验,柳青笔下村妇骂人的形象也就写得栩栩如生了。  相似文献   

19.
再坚持一下     
1943年,约翰逊创办了《黑人文摘》。为了扩大发行,他决定请白人们来一个“角色置换”,写出“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约翰逊诚恳地致信给罗斯福总统夫人,请她写这样一篇文章支持。罗斯福夫人回信说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写。但约翰逊认为:她没有说她不愿意写。[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五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做什么像什么》。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称赞,是在他(她)的墓碑上刻着:做什么像什么。”五年后的今天想写“做什么‘不’像什么”,当然是有感而发的。我也会一开始就指出:“对一个人最大的贬损,是身后对他(她)的评价:做什么‘不’像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