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性看待污染密集产业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境保护政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然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污染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不能过分强调环境保护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污染密集产业进行区分考察,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不能仅仅针对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制定特殊的环境保护政策,否则将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2.
“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时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意识不断高涨,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逐渐波及世界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将本国污染密集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在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各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是“污染避难所”假说。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不同学者对于该理论提出的不同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对该理论的时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外商投资江苏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菊  刘碧云 《江苏商论》2006,(9):100-102
本文通过2004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FDI)相关数据,分析了江苏省外商投资污染密集产业的构成,从定性和定量描述的角度分析了江苏FDI中污染密集产业投资现状。通过研究发现江苏FDI中污染密集产业整体上没有呈现出显著投资偏好,外商的投资构成基本上取决这些产业是否是边际产业、江苏省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目前的产业构成状况;对部分产业而言,如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及仪器、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伴随外商直接投资的污染转移情形确实存在,并且,这些污染密集产业往往是从与我国临近的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过来的。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招商引资中污染产业转移问题应予关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来我国参与经济建设,但同时也面临着外商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问题。在总结外资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的现状及分析转移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汪洁 《商场现代化》2007,(34):291-29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污染产业转移的问题。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其利用外资中环境污染的总体情况和内外资分布情况,从而得出虽然在江苏外商投资的产业一半以上是污染密集型产业,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污染转移倾向。  相似文献   

6.
《商》2015,(28)
产业的转移必然包含着污染产业的转移。如何在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清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综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学者们的观点既有共通又有分歧,且尚以理论探索和宏观分析居多,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将国内外关于污染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及评述。  相似文献   

7.
国际投资中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投资中污染产业转移的问题受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理论分析认为,由于各国的环境标准存在差异,因而导致污染产业从环境标准高的国家转移到环境标准低的国家。在实际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以及转移的范围及程度多大则需要实证分析来验证。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环境标准与污染产业转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污染产业转移正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产业级差、成本-利益差及环境标准差这三个方面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改善环境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平  张鹏鹏 《财经论丛》2016,(5):96-104
文章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区际转移的理论机制,进而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转移的门槛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门槛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非正式环境规制整体上推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显现了非正式规制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0.
《商》2016,(8)
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于西部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污染排放增加和环境质量下降的恶果。为此,我国近年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控制污染产业转移的环境管制政策,其是否有效遏制我国环境污染的扩散值得我们讨论。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威胁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皖江地区承接的产业大部分是东部地区濒临淘汰的落后产业。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污染型企业与转入区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证明了类似于污染企业等淘汰型产业有进入转入区的潜在动力。为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入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了相应的制约模型,认为即使引进了污染型企业,只要政府对污染企业设定的威胁政策是可信的,博弈的结果会使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使污染企业移入带来的环境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与全球环境相关联的本质在于世界产业格局的变化决定了环境污染排放格局的演进。全球的污染产业转移路径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到东亚及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污染产业的转移发生在国家层面与企业层面。  相似文献   

13.
《商》2015,(6):257-258
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污染转移问题、协调产业转移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谨慎对待的问题。本文以湘潭九华工业园为例,并在九华工业园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九华工业园承接产业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环境规制和要素禀赋均会影响某地区的比较优势,但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来说。文章建立产业环境污染指数来定义污染密集型产业,同时建立环境规制强度评价体系来计算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并以HOV模型为基础建立动态面板方程,对我国污染最为密集的四个行业的环境规制和出口贸易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出口量和环境规制程度之间呈现出"U"型的关系,而且在现有经济水平下大多数制造业处于拐点左侧,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仍不利于产业发展和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5.
发生于我国的跨境污染已从早期的洋垃圾进口,发展到输入污染技术设备乃至整个产业,致使其造成的环境损害愈发难于治理。本文运用条件LOGIT模型及我国的FDI数据,对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FDI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政府环境管制、产业聚集效应、企业所有制结构及地区特征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对华转移的区位选择倾向,且在诸多因素中,政府环境管制具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表明:有必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质量要求,配合产业政策调整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严格控制污染密集型产业对华转移。  相似文献   

16.
何文彬 《中国市场》2010,(22):100-102
东部产业转移为西部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投资拉动效应显著。但突击建设可能导致西部污染产业的复制重建,而且还很可能承接东部"三高"转移产业,西部本就发展不足的"绿色信贷"在产业承接中面临挑战,如"三高产业"的信贷投放、绿色信贷在西部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形成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具体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文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FDI的引入及其产业转移,一些能耗值高污染严重的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使其本来十分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鉴于此,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跨国转移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几点解决中国面临污染跨国转移的措施。研究此问题,一方面,对中国新一轮引进外资和调整引资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第一大引资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因污染外部性的大小而异。本文通过对外部性不同的污染分别建立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转移与水污染的关系为N型曲线,与气污染的关系为正的线性关系,与固体废弃物的关系为倒N型关系,就目前所处的阶段看,产业转移与外部性大的污染为正相关关系,与外部性小的污染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油价时代的来临,以大型煤气化为龙头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产业,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煤化工的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模式可以减少对原油资源的依赖,并有效解决交通、煤电等耗能行业的污染和排放等问题。笔者认为,为国家能源安全,加速推进我国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的实施,有必要亦有条件采取措施,努力发展现代煤化工。  相似文献   

20.
污染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既要引进外资又想减少环境治理成本的两难问题。本文引用Nash谈判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倾向,得出跨国公司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投入资产的专有性越强,则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越倾向于拥有更多的股权,及跨国公司对中国合资伙伴收取的技术转让费越多,则其占股比例越少的两大结论。而政府的政策措施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