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我国粮食购销政策变化中引出的话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主要是提高国家统派购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对农民超过统派购数量交售的粮食实行超购加价;二是1985-1988年,实行国家收购和市场收购并存的“双轨制”;三是1989-1993年,主要是长期缺粮的局部地区率先对粮食统销体制进行了某些改革,后发展到全国统一实行购销同价,直至1993年底全国98%的县(市)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四是1994年至今,主要加强了对粮食购销的宏观调控,同时,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提高了粮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现状、目标与思路唐仁健吴越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一)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中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主要是逐步提高国家统派购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同时,适当缩小统派购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超过统...  相似文献   

3.
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就是说,三十年来长期实行的国家对重要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将逐步取消。这是农村继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第二个大改革,必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引来农村经济的新高涨。 统派购制度必须改革 从1953年10月起,我国先后对粮食、棉花、油料和木材实行统购,对其它一百多种重要农产品实行派购。应当肯定,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在过去是完全必要的。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不发达,农产品一直比较紧缺;同时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国家的经济建设不能不从农  相似文献   

4.
中央(1985)1号文件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最近我们对农村改革统派购情况及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这里仅谈点粗浅看法。一、改革的必要性统派购制度是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农副产品,实行有计划地统一收购和向生产者分派、一定交售任务的政策。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不得不对农副产品采取统派购制度。它在历史上曾起到积极作用。一是保障了城乡人民生活;二是为国家建设积累了资金。不过,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统派购是征实物,均负担,迫使农民为完成任务“小而全”、“大而全”地种植各种作物。二是不利于农  相似文献   

5.
国家收购粮食既要保量又要保价郑乃诚建国几十年来(除初期几年实行市场收购外),在国家收购粮食问题上都是围绕如何“保量”这一实质问题走过来的。1953年实行统购,是最彻底的“保量”。改革开放前期,实行多渠道经营,也是在完成统购任务(保量)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政策问答     
问:今年国家是否继续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河南省南阳市潘永昌答:国家继续实行粮食定购制度,定购粮由省级政府委托地方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定购合同并组织收购。定购粮数量大体保持稳定,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作适当调整。继续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且掌握足够的商品粮源,以稳定市场粮价。问:国家是否允许私商到农村直接收购粮食?陕西省三原县王秉贵答:国有粮食企业是收购粮食的主渠道,农村粮食收购主要由国有粮食企业承担,严禁私商和其他企业直接到农村收购粮食,国有农业企业、农垦企业可以收购本企业直属单位所生产的粮食。粮食加工企业和饲料、饲养、医疗等用粮单位可以委托产地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原料用粮,但只限自用,不得倒卖。其他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单位须到县以上粮食交易市场购买。  相似文献   

7.
1影响粮食轮换的主要原因及困难1.1粮食收购主体变化粮食市场化后,收购的主体自然地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是个体粮食经销商;另一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如双峰县粮食系统,实行保护价期间,每年收购的早籼稻在4万t左右,晚籼稻在2.5万~3万t左右;退出保护价后,早籼稻的收购量不足2万t,晚籼稻的收购量2002年不足1000t。收购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收购主体变化所致。1.2收购质量降低收购中相互抢购是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从湖北、湖南粮食主产区调查的情况来看,一是数量严重减少;二是质量普遍下降,高水分粮较多;三是个体经销商与加工企业收购的粮食绝大部…  相似文献   

8.
取消统派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是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理顺农村各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商品化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福建省是粮食调入省,即使在粮食产量最高的1983年也需要调入12.4亿斤。因此,它和全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起点是不一致的。在一个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粮经矛盾十分突出,而又具备“山、海、侨、特”等优越条件的省份,合同订购所面临的问题必然是复杂的。一、合同订购的基本情况福建省1985年粮食合同定购任务为25亿斤。为了保证完成任务,省政府采取了奖售化肥、给粮食主产区财政补贴、优先卖给紧俏工业品等鼓励性措施。但是,任务的实际执行  相似文献   

9.
山区农民上缴积累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上缴积累靠卖粮的状况没有改变。信息不灵,流通不畅,技术落后,农民从事种养业随时要承受风险,只好找保险方式生产,重点生产那些“卖不掉,自已销”的农副产品,收入虽然增加,商品率却低,货币占有量不高,“饭有剩,用钱紧”的现象依然普遍。过去实行统派购,乡政府从农民卖给国家粮食的收入中扣去上缴积累部分,其余才给农民付现款。现在改为合同定购,多渠道经营,农民就将粮食卖到能支付现款的收购部门,乡政府统收统支积累资金也就困难了。二是农民以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看待积累。农村分户经营的实行,使部分农民误认为集体经济不存在了,把提取公积金公益金视为无偿占有,把收缴管理费和统筹费视为无理摊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粮食的供求平衡,除了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保证足够的种粮面积外,根本的一条,就是国家必须牢牢地掌握粮食收购权和销售批发权。用简短的话来概括,叫做“统收放销”。所谓“统收”,就是农村生产的粮食由国有粮食企业统一收购,国营粮食企业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许收购粮食。所谓“放销”,就是国家将统一收购的粮食一级批发给粮食企业经营,国有粮食企业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允许零售,不许批发。具体分为“四统四放”。一是统量放价。(1)粮食由国有粮食企业统一收购,收购的总量由国家统一安排,保证国家供求总最基本平衡。(2)粮食收购价格,中央对地方来说是放,地方制定适宜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过去的粮食调节方式是在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后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行政调节方式,它具有我国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国家统一分配粮食的特性,是传统社会主义集中体制的产物,它是适合于低生产力、低商品率和低水平消费状况的。由此形成的调节机制是属于稳定性和弱刺激机制,这种机制在农村大规模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必然要扬弃,要进行市场培育。 以多大比例引入市场机制,这是一个客观选择过程。历史的选择发端于实行合同定购制的统派购制度的改革,所以有必要先重新认识一下合同定购问题,有助于我们对粮食调节方式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1985年是我国农村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实施重大改革的一年。在经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仍有较大的增长;广大农村已逐步走上综合经营、各业协调发展的道路的事实,说明了改革的巨大成效。同时也应该看到,去年一年改革的实践说明,在重大的改革措施实行之  相似文献   

13.
一、粮食保护价政策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引发的问题1 997年 7月 ,国家正式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高于市场价格较大的粮食保护价政策。保护价政策主要内容是 :①对小麦、玉米、水稻三种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制度 ,在国家统一定价原则指导下 ,具体的粮食收购价格定价权由国家计委下放给省级物价部门。国有粮食部门要按各地政府确定的粮食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 ;②主要由银行保证提供足够的粮食收购资金 ;③对超收和超储的粮食 ,国家和各地应该给予费用补贴。国家提出粮食保护价政策的直接目标 ,是期望通过国有粮食部门对市场粮食的大量收购 ,阻止粮食…  相似文献   

14.
两年改革带来的变化1985年,国家改革了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收购制。改革使农村经济出现显著变化,给国民经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变化之一,是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对农村生产发展正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我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我国拟订粮食发展新规划目前,我国正在编制一个2000年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初步接200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做规划。国家要对粮食供求总量实行宏观调控,继续实行粮食定购政策,建立国家收购为主的制度。同时,要通过储备吞吐控制粮价。允许定购外的粮食价格放开,当市场价过低时,国家要实行保护价收购。国家从政策上扶持粮产区发展经济,将做到三点:1、不因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增加粮食调出而增加地方财政负担,把粮食的政策性经营和商业性经营分开;2、收购粮食贷款专项安排,不挤占当地资金和规模;3、继续实行扶持粮产区发展经济的…  相似文献   

16.
《粮食收购条例》把粮食购销进一步法规化、规范化。国家将按定购价和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的收购权交给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垄断粮源,实行顺价销售,确保不亏。但目前实现顺价销售存在不少困难。现结合河北省的情况谈些看法。一、定购数量有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副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取消了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对棉粮油等大宗农产品实行有计划的合同定购(现对粮食又改为国家定购),对其它放开产品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经营,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和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流通滞后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生产与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买难卖难此涨彼落,恶性循环,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稳定和促进粮油生产,国家对于重要的粮食品种,在主要的产区实施了托市收购政策。托市收购分为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时存储收购,小麦和稻谷作为口粮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玉米、大豆和油菜籽实行临时存储收购政策。托市收购的目的是在供给偏紧的背景下,让生产者多生产粮油商品。为此,国家向主产区的生产者承诺,  相似文献   

19.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区农村改革发展最快的二十年,也是农产品市场全面发展的二十年,其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低级到中级的逐步发育与完善的过程,成绩比较明显。(一)农产品供给总量稳定增长,供需平衡状况良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广西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改革统派购制度,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调整产业结构,推行“两高~优”农业,稳住粮价,发挥糖料、水果两个支柱产业作用,带动了农业的全面增长。粮食增产,供给增加,总量由1978年的1082.…  相似文献   

20.
去年秋粮收购开始,国家对政策性粮食收储的贷款机制作出了较大调整。收购资金由原来中储粮"统贷统还"调整为由收储企业分别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此前,"统贷统还"的政策已执行了7年,根据几年来的运作及形势发展,确实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改"分贷分还"后,中储粮作为政策执行主体仍不变,对政策性粮食的数量、质量和资金,将由中储粮、粮食局和农发行三方共同进行联合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