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次级债风波的风险本质分析入手,基于Arrow-Lind定理分析了金融创新机制设计的内在逻辑在于风险分担个体增加对风险主体风险态度的影响,并在总结"次级债风波"的传导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创新为金融主体风险态度的转变提供前提条件和投资经理人职责设计促使金融创新成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催化剂"两个角度研究金融创新对风险传导机制的影响路径,进而对金融市场如何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金融宏观调控传导动力机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张亦春阙水深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动力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在既定调控目标下的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载体传导给金融宏观调控客体,并使后者在利益机制的约束下对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金融创新对国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并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对金融创新的认识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哲 《中国外资》2009,(2):44-46
从次级债风波的风险本质分析入手,基于Arrow-Lind定理分析了金融创新机制设计的内在逻辑在于风险分担个体增加对风险主体风险态度的影响,并在总结“次级债风波”的传导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创新为金融主体风险态度的转变提供前提条件和投资经理人职责设计促使金融创新成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催化剂”两个角度研究金融创新对风险传导机制的影响路径,进而对金融市场如何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和马科·帕加洛的AK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首先通过两个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介绍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然后结合模型具体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如何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最后简单介绍区域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宏观金融传导机制与宏观金融调控机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西方金融传导机制所需的市场条件,为了实现政府的货币政策意图,需要设计一套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宏观金融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金融集聚风险的传导主体多元、诱因复杂、路径多变,它不仅对金融集聚区本身产生影响,也极有可能通过对实体产业和区域经济的传导引发产业危机和区域经济危机。金融集聚区内竞争和创新过度、金融脆弱性和外部因素是引发金融集聚风险传导的主要诱因;金融集聚风险的传导方向和路径主要有金融集聚区内传导、向实体产业传导、向外部联系地区传导和国际化传导。预防金融集聚风险,要加强对集聚区内各主体的风险监管,构建金融集聚区与实体产业的风险防火墙,建立金融集聚风险识别平台和金融集聚网络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加强金融机构、金融集聚区与政府的协同交流,完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国际金融集聚风险防控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分析二者的风险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产生了资金分流;互联网金融使原有的风险边界扩大,并产生了信息科技风险、长尾风险等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更加迅速、复杂,并且易扩大。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一定的业务竞争,但是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不能照搬传统金融,应考虑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和长尾因素。  相似文献   

9.
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就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重大影响形成基本共识,但关于其传导机制的许多观点散见于文献,未形成清晰完整的研究脉络。本文在梳理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将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为两类物理影响和一类转型影响,并将目前关于传导渠道的分析扩展为对传导机制的研究。在我国加快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致力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本文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显著,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片面强调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而忽视了货币政策传导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致使某些区域货币政策传导出现梗阻,弱化了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调节。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各级人民银行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把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并把它作为央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和金融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轮金融危机被冠以衍生品泛滥之名,使得国内对发不发展和如何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产生纷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本次危机是系统性危机,金融衍生品是其复杂传导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不应担当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通过中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比较,发现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差距逐渐缩小的中美债券市场规模、中美经济总量规模相比,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最后指出我们应该深化基础市场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结构,并建议商业银行培育自身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始于1995年的在原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由政府主导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经过8年多时间的运作,似乎远没有达到管理层原来的设计要求.不仅没有解决原城信社不良资产占比高、效益低等固有问题,还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如地方政府占主导的单一股权结构、经营过程中行政干预过度、民营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丧失和激励机制的弱化、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等.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长株潭实验区金融体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株潭城市金融体制问题、农村金融体制的落后和城乡金融二元化的趋势加剧,这三方面阻碍了长株潭城乡统筹发展。为应对长株潭的金融体制在支持统筹城乡发展上出现的困难,长株潭亟需深化金融交易体制、金融组织体制和金融保障体制创新,争取到2020年建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性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4.
金融开放能够促进跨境资本流动,也具有引发跨境资本流动失衡和波动性增加的风险,而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在其金融开放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58个国家及地区1999-2016年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研究金融开放背景下金融发展对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流入、流出以及总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开放本身有可能造成跨境资本流出大于流入的失衡现象,并显著增加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风险,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开放带来的跨境资本流动失衡现象和波动性风险。因此,在扩大金融开放进程中,为获得跨境资本流动的积极效应,应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向和资本波动性变化,提高国内金融发展水平,使之与金融开放水平相匹配。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与金融控股公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水 《银行家》2008,(4):71-73
从政府主导型金融创新过渡到金融机构主导型金融创新,或者说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培育充满自主创新意识的金融机构,才是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规避信用风险,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创新结算方式尤其重要,因此,本文在对各种传统结算方式的风险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推出结算方式的创新机理,尝试性地提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的结算模式和风险买断的结算方式,并分别从政府、银行、贸易主体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是顺应世界金融自由化主流趋势的制度创新,为此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先行先试,对于改进金融开放及金融服务贸易之不足,弥补其短板效应将发挥积极效果,从而更好服务贸易,实现贸易及投资便利化。为规避自由化导致相关的风险,我国金融自由化尤其是自贸区金融自由化相关领域先行先试,应该有边界、循序渐进;要用“三明治”思维优化金融自由化在金融中心建设、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三方面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营环境的变化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加强产品创新,但创新具有双刃剑作用,在促进经营发展的同时,蕴含新的风险。良好的内控机制是防范风险的有力武器,加强产品创新内控管理的研究对于拓展创新、审视监管、防范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背景下,刺激消费需求对确保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已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最终消费对经济持续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应通过增加公共消费、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税收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消费热点转换、积极发展消费信贷等手段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磊 《银行家》2006,(7):68-71
如果说在已往的经济开放进程中,金融业的步伐相对滞后,那么随着进入WTO 后过渡期的结束,金融业今后一个时期势必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重点领域。众所周知,金融系统的开放相对其他领域的开放带有更大的风险性,而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又极大程度地依赖于一个有效的金融制度体系。由此,顺应客观发展的形势, 及时实现既有金融制度体系的适应性转换便成为当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