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族村寨旅游主要指以活态化的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和静态化的少数民族村寨建筑为基础开展的旅游活动,它肩负着边远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当地社区的有效参与则是实现其使命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对五指山市水满村社区居民的实地调研发现,在旅游影响感知方面,八成以上的居民持有正面感知,认为旅游的发展利大于弊;在参与旅游发展的态度上,总体来说比较积极,有六成以上的居民愿意参与当地的旅游发展和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但在愿意为景区的发展提供建议、愿意参与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地的形象维护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缺少资金及政府和相关组织的支持引导是限制其不能深入参与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刘旺  孙璐  吴明星 《开发研究》2008,(1):125-129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类似于公共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蜕化,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沈文青 《魅力中国》2011,(17):60-61
我国许多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村寨旅游日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上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之一。民族村寨旅游不仅能使游客体验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也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凉山州普格县的螺髻山彝寨为例,分析了它的旅游资源优势、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度开发原则、对策两方面提出了促进当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选取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的一个德昂族村寨作为调查点,该村寨作为本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开发点,已经完成初期开发并运作了数年。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并大量访谈了各类从业人员和原住居民,了解本地旅游的现状,分析原住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针对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加速期,四川作为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多民族大省,屡屡发生民族村寨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内部以及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旅游社会冲突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选择甲居藏寨为案例点,旨在正确认识四川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会冲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旅游社会冲突的调控机制,以期推动四川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 《黑河学刊》2009,(6):21-23
农民参与旅游开发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但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如农民素质、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农民竞争力等方面,需提高民族村落旅游业市场竞争力,创立完善民族地区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支撑平台,培育民族地区适应参与旅游开发的新型农民,加强利益协调等以促进民族地区农民参与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7.
民族村寨旅游体验型产品设计的心理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群慧 《改革与战略》2008,24(11):178-181
文章从旅游心理学的感知觉、情绪情感等理论角度,阐述民族村寨体验产品设计的心理学依据,在理论层面上探索体验式旅游产品设计的要素、方法和心理学理论在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最后提出民族村寨旅游体验产品设计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因地理位置偏远或封闭,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资源保存了原始的村寨部落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色彩等原生态特征,形成了极强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价值.资源的共性决定了其在开发思路、战略和开发后管理具有模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的经验: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整合资源,加强宣传;突出特色,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居民观念保守,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公共服务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其对策是:打造民族村寨特色品牌,提高民族村寨旅游知名度;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彰显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价值.重视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促进产业结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乡村发展,其中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一个好的机遇。民族村寨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良好的民族风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贵州省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要求企业不能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企业要承担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之一就是参与社区建设。文章探讨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建设主体边缘化,分析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的优势,试图厘清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态势。  相似文献   

12.
谭娟晖 《理论观察》2011,(1):99-101
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文中以杭州市为例,在论证杭州市地方高校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优势后,提出资源交换、全面援助、共同行动是地方高校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三种不同的参与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相互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并开放高校的资源、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90后"大学生正在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也就同时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新的参与主体。这群"居民"是学生社区文化的最先体验者、共建者和最终评价者。"90后"大学生具有多重独特个性,给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学校和社区共建,占领网络阵地和建立长效机制"的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路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我党围绕新情况在新时期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思想对西藏自治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期在全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思想基础,这是伴随着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及整个现代化发展进程自然生长所取得的国家意识和价值共识。总结历史经验,坚持正确导向是新时期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蒋楠  熊英 《特区经济》2020,(3):105-111
本文以顾客体验为切入点,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心理所有权理论和互惠规范理论,并运用于S-O-R理论框架,构建了虚拟品牌社区下,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产生的影响路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得出:第一,顾客信息体验和娱乐体验越强,其参与价值共创的意愿程度越高,心理所有权部分中介了二者的促进关系;互动体验强化了社区顾客的心理所有权,并经由心理所有权的完全中介提高其参与共创意愿。第二,顾客参与共创意愿程度越高,其价值共创行为就越容易出现,社区的互惠规范正向调节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整合过程中,语言以及语言认同发挥着沟通和身份建构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从.语言认同角度阐释。基于语言的社会整合功能,从个体、社会、民族、国家四个方面分析探讨语言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实践层面探讨语言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曾向红  陈亚州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1):102-127,158,159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关于促进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的重大倡议。由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时日尚短,学术界关于该理念的研究尚未全面启动。要使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一个有效的研究议题,不仅需要明晰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涵,而且需要将其纳入国际共同体、国际组织和大国外交等议题的研究,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命题。就攸关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大问题而言,至少需要回答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应遵循的基本路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和条件、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的挑战与障碍、学术界能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的对策建议等重大问题。在此过程中,学术界还需将其与周边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纳入同一研究视域,以澄清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辨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演变的动力与机制,并从理论层面提炼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隋春花 《特区经济》2006,(5):189-191
广东小坑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当地居民参与等问题。通过对当地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影响的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小坑发展社区生态旅游的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四方面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加强社区居民技能培训和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构思。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着公民参与在实践中的发展与完善,多种参与方式的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产生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共管理人员究竟应该如何保持公民参与的代表性即政策的公共性与政府管理的效率之间的平衡?公民应该如何有序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归根结底,公共管理者要运用其智慧,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公民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16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从中发现了潜在的体育锻炼认知、体育锻炼能力、体育锻炼行为及体育锻炼环境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对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做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