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热钱流入的渠道开始,说明了热钱正通过不同途径大量流入我国,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并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对热钱流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要解决热钱流入问题就要加强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建设,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以及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2002年以来,热钱流入我国速度加快,大量具有投机性质的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中国,不断冲击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增大了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并影响货币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3.
2002年以来,热钱流入我国速度加快,大量具有投机性质的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中国,不断冲击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增大了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并影响货币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4.
热钱流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关于国际热钱的讨论成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社科院一篇关于中国”热钱”流入规模达到175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报告,使国内关于中国热钱流入规模的讨论达到白热化。种种迹象表明,在此次“次贷的不断升值,”热钱”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最为关注的词汇之一。在2008年1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首次指出逐利外汇通过货物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个人结汇、服务贸易等渠道流入渠道。  相似文献   

5.
外汇盈余结构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压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远志  谢智勤 《南方金融》2006,111(10):9-12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2001年以来我国的外汇盈余结构与货币政策调控压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在三类外汇盈余中,热钱流入与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扩张的相关性最高,外贸顺差次之,外商直接投资最弱,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则显示热钱流入是我国广义货币扩张的主要成因。最后本文运用向量误差校正(vEc)模型验证了热钱流入迫使我国货币政策被动紧缩的传导机制,并提出了加强对外汇盈余结构和短期资本流入的监控、化解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压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际热钱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加速流入我国,以求投机获利。今年一季度以来,国际热钱加速流入,使我国金融安全增加了风险。本文将从热钱流入的渠道、动力以及它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原因、渠道及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造成的危害提并出了我国应对"热钱"流入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浅析流入我国境内国际热钱规模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春凌 《新金融》2009,(10):21-23
关于国际热钱流入我国规模的讨论众多,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入我国国际热钱的规模进行估算,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国际热钱本身的特点以及单一的统计方法是导致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渠道入手,对国内外比较常见的统计国际热钱流入规模的方法作了比较,并对两种比较常见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吴杏 《新金融》2016,(5):55-59
通过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热钱"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数据发现,FDI的流入压低了汇率、增加了居民的储蓄,从而增加了市场上的资金供给,银行体系和金融系统得以良好运作,"热钱"的流入则相反。实证研究表明,FDI的流入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FDI的流出次之,而"热钱"的流入不利于金融系统的发展。货币政策宽松、法律系统完善和执法强度高也有助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FDI和银行这一外资流入渠道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银行体系需要更多的监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建议我国重点引进FDI,适当监控"热钱";给予银行系统更多的权限和独立性;加强对银行的审核,统一评价银行系统稳定性指标;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民币连续升值吸引大量热钱流入我国境内。热钱流入会推高资产价格、引发股市震荡、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从热钱流入渠道看,部分热钱通过国际贸易,采取虚报进出口货物价格或循环出口等隐蔽手段,经地下钱庄进行外汇结算,规避严格的资本项目监管,获取利差与汇兑收益,同时骗取出口退税。本文在介绍热钱流入原因、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热钱流入与出口骗税的关联性,并提出了防范和打击通过虚假贸易手段引入热钱并骗取出口退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天量"信贷政策的效应及其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上半年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保增长,货币信贷投放激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演变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短期通缩和长期通胀预期并存的尴尬局面.为了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发挥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适度宽松是货币当局的理性选择.但是,在执行货币政策中应掌控货币政策的宽松度,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在人民币预期升值驱动下,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结合Auto-Regressive模型、PLS回归和GM(1,1)模型对2005~2009年的我国国际游资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国际游资主要是通过贸易顺差流入我国的,FDI中隐藏的国际游资相对要少很多。测算至2009年底,我国的国际游资规模已经达到了12623.3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Using quarterly data from 1998:Q1 to 2009:Q4 and monthly data from July 2005 to February 201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key monetary policy variables, including long-term benchmark bank loan rate, money supply growth, and mortgage credit policy indicator, on the real estate price growth dynamics in China. Empirical results consistently demonstrate that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tends to accelerate the subsequent home price growth, while restrictive monetary policy tends to decelerate the subsequent home price growth.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actions are the key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change of real estate price growth in China. We also show that hot money flow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ange of home price growth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money supply growth. Finally, a bullish stock market tends to accelerate subsequent home price growth.  相似文献   

14.
Using quarterly data from 1998:Q1 to 2009:Q4 and monthly data from July 2005 to February 201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key monetary policy variables, including long-term benchmark bank loan rate, money supply growth, and mortgage credit policy indicator, on the real estate price growth dynamics in China. Empirical results consistently demonstrate that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tends to accelerate the subsequent home price growth, while restrictive monetary policy tends to decelerate the subsequent home price growth.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actions are the key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change of real estate price growth in China. We also show that hot money flow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ange of home price growth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money supply growth. Finally, a bullish stock market tends to accelerate subsequent home price growth.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6.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以来,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款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我国货币供给表现出很强的内生性。本文把货币内生性放在开放经济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在对货币内生性基本原理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强制结售汇与盯住汇率制度组合下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货币内生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对挑战、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货币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冲击。一方面中国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提高财政收益,减少政府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应该根据经济条件把握好国库现金管理的进度和规模,重点关注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并在操作中进一步探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尤瑞章  徐蓬  陈彬  王庆  宋瑞晰 《浙江金融》2012,(1):13-17,24
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调控成本巨大,调控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扩大货币统计口径的范围,给出了M3、M4等货币供应量指标,以引起货币当局对全社会资金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国库库存余额逐年加大,季节性波动明显,国库库存变动对与货币供应量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库库存的运行变化。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国库库存与货币供应量的特征,并分析了两者关系;接着探讨了将国库库存纳入货币统计口径的理论依据;然后利用近十年的数据检验将国库库存纳入货币统计口径后的实际效应;最后得出:货币当局将国库库存变量纳入中介目标监控体系,将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在结论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We develop a factor‐augmented vector autoregression (FA‐VAR) model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that unanticipated changes in U.S. 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have on the Chinese housing, equity, and loan markets. We find the decline in the U.S. policy rate since the Great Recession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hinese housing investment. One possible reason for this effect is the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inflow of “hot money” into China. The responses of Chinese variables to U.S. shocks at the zero lower bound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responses in normal t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