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从劳动力市场角度出发,通过运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对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信息渠道的畅通性和毕业生的保留价格对大学毕业生的决策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文章还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现有民营企业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还没有系统建立起来。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民营企业、劳动力市场供给方的大学生和劳动力市场中介三方面的服务体系均存在诸多问题。该文运用工作搜寻匹配理论,从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中介完善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市场分割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单位偏好、职业偏好和地区偏好.实证分析表明,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正规部门、工作地点在东部大城市时,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将较高.正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初次就业对于就业部门和收益的锁定效应,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出现明显的偏好.因此,要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就要尽量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  相似文献   

4.
杜靖 《生产力研究》2012,(4):124-127,181
人力资本的状况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要理解大学生失业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光是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和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与两个市场相关,一是教育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其中高等教育供给处于中间位置。两个市场上,决策主体都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进行最优决策。在中国具体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条件下,教育市场上存在着家庭对高等教育夸大的需求,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经济发展难以充分吸收现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的供给过剩。两市场的不均衡将导致高等教育供给压力的加大及人力资源闲置。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已经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利用教育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样一个热点的社会问题,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当前的求职主体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数据,探讨是什么影响其就业期望以及这一期望对最终就业的影响,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提高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劳动力市场人才缺乏的"双难"局面。  相似文献   

7.
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70万大学生进入了就业市场,2004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大学生将达到212万人,据预测自此以后几年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将在200万人以上。在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中,大学生就业难显得更加突出:(1)大学生整体就业率不足,据统计,  相似文献   

8.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历来重视关系和人情的文化背景下,社会资本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微观社会结构的视角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求职心理、求职观念、求职行为以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特征差异,同时以大学生家庭背景及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本为出发点,基于大连市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和就业现状问卷调查数据,利用改进后的布劳-邓肯职业地位获得模型界定社会资本概念后,实证分析其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为实现大学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缓解"拼爹"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SWOT模型分析多元化招聘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化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帮助大学应届毕业生甚至在校生了解求职市场、理解企业招聘方式,提高就业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优势分析,即大学生自身特质、更多求职机会、降低求职费用;劣势分析,即简历内容单一、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增加、任职资格严苛、招聘信息真假难辨;机遇分析,即积累求职经验;威胁分析,即关键字筛选功能和严峻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通过调查山西高等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期望和招聘单位的职位要求,发现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招聘单位人才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偏差,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倾向不清晰,没有明确职业定位,无长期职业规划等问题,并提出在大学四年逐步辅导大学生制订职业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去向时存在愿到大城市、大公司及能挣大钱的地方去,而不愿到西部地区、农村和乡镇企业等地,“扎堆”现象严重,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规因分析,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几条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徐旭 《经济师》2011,(10):108-108
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交往最主要的载体,同时也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进行求职和招聘,以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覆盖面广等特点正在吸引着大量高校毕业生和企业。较传统就业市场,网络就业市场的优势非常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文章从从网络招聘与求职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就业市场的利与弊,并从技术、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此项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市场化转向,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幅扩张,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也大幅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新兴问题。本文从高校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鲍晴 《经济研究导刊》2010,(31):155-157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求职者和招聘方仍面临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困扰。据此,通过对网上就业市场、新型平台浙江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的调研分析,提出并讨论了一种立足校企合作、依托第三方机构运行的网上求职招聘平台,这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模式,值得我们探讨并尝试。  相似文献   

15.
唐娜 《当代经济》2007,(19):144-145
本文运用贝弗里奇曲线,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是由于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两者结构不合理、不匹配,从而引起的部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作者对此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济纵横》2009,(3):32-35
<正>宏观统计的求职数据,让人不得不思考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而招聘相关的数据统计,则显示了各地区、各行业不同时间的招聘行情。有报道显示,从全国来看,薪酬部分,金融业仍是薪资水平最高的行业,平均为3429元;雇主分类中,民营企业成为大学生投身的大本营,(见麦可思公司《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月度报告》,详细表明了沪上09届毕业生的各种去向,见表一);而签约率方面,截至2009年2月底,沪上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签约薪资均为全国第一,而广东全省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约有1500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摆在每个大学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对高校而言,就业问题更是涉及到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高校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亮 《经济论坛》2011,(9):175-177
文章通过对《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研究,分析201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和收入问题。重点针对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收入调查,分析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说明收入预期偏高对大学毕业生的影响。提出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认识和树立正确的收入预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全国教育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约有1500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摆在每个大学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对高校而言,就业问题更是涉及到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高校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阐述中国劳动力市场核心问题的改变:就业总量创造不足问题已被劳动力市场失衡所取代。劳动力市场失衡原因首先在于,伴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了升级,新增劳动力结构主要由初中以下受教育者转变为初中毕业生,又由高中毕业生转变为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供给结构转型同时,需求结构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需求依然是低技能、低工资的低端就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不匹配性诱发了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难以调整原因在于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中国企业在价值链中被"俘获",无法实现价值链的升级或沿价值链攀升,难以实现价值链分工角色定位改变。对于这一难题的破解,应当采取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办法,而推动国内企业价值链整合可能需要更多的制度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