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伟 《宁波通讯》2005,(1):37-37
回顾过去的25年,中国改革历程承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制”的冲击。第一种“双轨制”,我们姑且称其为“旧双轨制”,其起点也许可以追溯到人们依稀记得的1984年浙江莫干山会议,其终结大约可以划定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1997年。根据有关专家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将“旧双轨制”勾勒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含义,是针对当时一般商品和服务的管制价格体系,采取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体制,  相似文献   

2.
1994年是“中国改革年”,也是外贸这块曾被人戏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自留地”的“土地大革命”的一年。中国外贸将彻底打破多年来国家统制、分类经营、政企不分的旧体制,围绕着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适应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的目标而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1994年外贸体改的核心是“汇率并轨,取消上缴”,也就是国家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将多年来实行双轨制的人民币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  相似文献   

3.
“要想彻底解决‘双轨制’问题,还是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企业全面建立起真正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彻底消除劳动者的不同身份差别,使‘双轨制’真正并轨,促使企业依法用工,在规范使用不同用工形式下确保劳动者权利的平等,真正实现‘同工同酬’。”  相似文献   

4.
商品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过程,是产生为政不廉的社会根源。价格上的双轨制与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是为政不廉产生的重要经济条件。政府机构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政府的职能没有根本转变,政府及官员与企业的“父子”关系,是为政不廉的体制条件。政治体制的弊端及权力结构、权力运行中的失控,是为政不廉的政治条件。掌权者自身素质低下,是为政不廉产生的主体条件和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先后经历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自由购销体制时期,统购统销时期,合同定购、市场收购和价格双轨制时期,以及现在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时期.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点.从此,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逐渐的走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方向.通过对此次粮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这次粮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渐进主义的角度分析,在未来的粮改中必定要坚持市场化取向,追求粮食流通体制效率的提高,同时应考虑到分配问题,即兼顾公平,建立国家有效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型粮食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把政企分开作为契入点,这对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而言,确实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但政企分开是有条件的,国有企业不可能完全政企分开,政企分开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从改革的实际出发,重新界定国有企业,把需要政企分开的企业分流出去,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一、“政企分开”提出的背景及主要涵义 “政企分开”是改革初期在批判旧体制弊端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这种旧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一是政府行政管理权与企业所有权合一。各级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行政管理者,又是国有企业所有者。政府一方面可以用行政管理者的身份执行所有者的职能,如以行政任命的方式安排企业领导人,靠行政批文进行投资决策,用国家税收和其他凭借国家权力组织的收入安排企业投资,配置国有资源等;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所有者身份履行行政职能,比如指令企业承担一部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应由政府办理的事务,集中企业折旧基金和投资利润用于行政性开支等。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改革中,如何将原有体制身份的职工平稳地与原企业解除关系,实现质的转换,已经成为近期改革的难点和焦点,为了克服旧体制下传统劳动关系的弊端,形成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实现其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的目的,就必须及时地转换职工身份,也就是"身份置换".但由于身份置换一方面触动了职工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受旧体制的沿袭,思想认识不足,处理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企业主管部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具特色的体制组织,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这一“旧”的体制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向什么方向改革以及怎样改革才能促进而不是阻碍新体制的形成和发育,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从组织资源配置的角度对企业主管部门本身的市场化改革问题做一分析和探讨。一、对已有观点的评价企业主管部门改革的问题几乎从企业改革一开始就提出,并在改革实践中形成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撤销企业主管部门,实行企业无主管”。这一观念的问题在于把企业主管部门看作是一种孤立的问题,没有看到企业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9.
所谓双轨或双轨制价格一般是指经济中同一种产品存在着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迄今人们一般认为双轨制价格开始于1984年9月莫干山会议后的改革尝试。其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建立计划经济即计划价格比重的不断扩大、市场价格范围不断缩小,后来又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历史上本来就长期存在程度不同的双轨制价格形态。改革开放初期,价格市场化的产品品种和比重从边缘迅速扩大,从1981年开始,国家就积极采用20世纪60年代初尝试过的超计划定额高价的方式来调控经济和推动改革,因而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时双轨多轨价格已成燎原之势。正是由于计划内双轨多轨制价格内生的后续扩张冲击,推动国家采纳了用因势利导、"放调结合"的方式推进价格改革的建议,使中国正式走上了独特的价格双轨制改革道路。但其中历经艰辛和反复,最后在1990年初清理整顿及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后,意外地不用闯关就顺利过关。时至今日,在生产要素和若干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双轨价格还继续存在。回望70年历史,可以让我们对双轨制价格形成的历史和演变、对中国独辟蹊径的价格改革道路,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如果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来单独解决,或者是就“三农”来抓“三农”,就“三农”来解决“三农”,只能达到缓解作用,而不可能彻底根本解决。因为“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体制、在制度,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和制度上着手。既要面对、解决“三农”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药品价格问题是当前所有价格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一个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又未能较好解决的价格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药品价格体制和药品购销体制中畸形的市场经济关系。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当是对这两个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培值合乎正常市场经济关系的、可有效管理与调控的药品价格与购销体制,把药品价格问题交给市场机制去解决。  相似文献   

12.
“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搭便车”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共物品领域。本文试以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阐述“搭便车”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即产权、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并尝试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特点研究——一个国际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正经历一个由福利制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由于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包大揽模式的否定,导致住房市场化主导了住房体制的改革方向.但是,近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本来认为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解决住房市场长期供给不足的住房市场化改革,非但不能解决住房问题的全部,资本逐利的负效应还造成了住房市场的无效供给和价格信号的紊乱.  相似文献   

14.
以市场化为敬向的改革路径总在人们的祈盼中向的延伸着,自2013年元旦歼始管理层取消对合同电煤价格涨幅和市场交易电煤最高限价的规定,实施近20年之久的电煤价格“双轨制”随后走向终结,同时更具“纠偏”意义的煤电联动机制即将启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门由此洞然打开。  相似文献   

15.
“政企不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特征。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步解决政企不分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要认真解决“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分析旧体制模式的主要弊端时指出: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  相似文献   

16.
一味地追求市场化.最终可能得到一个“坏”的市场体制,因此,我们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同时.必须关注价格运行的基础,如果市场有效运作的基础不成立,其运行的结果就很难合乎人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江国英 《特区经济》1992,(4):37-37,39
<正> 国营企业股份化涉及规范企业产权问题,会计工作既以产权为核心,会计准则必然提出“资本三原则”等问题。一、产权关系影响会计准则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以产品经济模式运行,因而会计制度即以计算劳动耗费为中心,算出企业的产值,继而就是执行财务监督,保护国家财产问题。由于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所有权与经营权界定不清,会计保护国家财产的职能显得比较抽象。贯彻承包经营责任制后,迫使企业重视成本核算,因而提高了经济效益。但由于承包制只能在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上变动,解决不了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配置问题,因此会计无  相似文献   

18.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内容比价格改革要多,但实质还是个价格体制改革问题。如果价格理顺了定购就是个好制度,“双轨制”就不会存在,定量供应也没有必要了。现在价格没有理顺,弊端才表现在定购定供和“双轨制”之中。“粮食是宝中之宝”,这是斯大林的名言。“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①这是中国的古语。都是说粮食是所有物中最为重要之物。在商品世界中,粮食是一切商品中最为重要的商品。现在有人说:就是因为粮食重要,而且紧缺,所以不能按价值规律办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正好相反,就是因为粮食是最为重要的商品,就应最尊重价值规律;又因为是短缺商品,价格应高离价值。这样才能刺激生产,抑制消费,平衡供求。可是我们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中的“市场化改革”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公正角度来看,可表现为“公正市场化”改革和“不公正市场化”改革。从近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来看,“不公正市场化”改革还比较普遍,与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期望有很大距离,因而很多人开始反感和反对“市场化改革”。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要尽力避免“不公正市场化”改革,推进“公正市场化”改革。“公正市场化”改革可理解为:在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使不同社会群体有公正参与改革和发展的机会,接受公正规则的激励和约束,公正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周为民 《上海改革》2003,(11):22-25
产权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是一个具有全面深刻影响的基本问题。没有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就不会建立“好的市场经济”,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剥夺剥夺者,其目的是使劳动者即社会的大多数人重新获得财产权,而不是剥夺劳动者,剥夺一切人的财产权力。尊重和保护个人产权是民主与法治的基石,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