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淑艳  于艳华 《经济师》2003,(12):233-234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与支柱 ,政府信用缺失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信用关系紊乱。文章分析了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筑政府信用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性根源于约束其发展的条件不同,任何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约束条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实践模式可供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基础,但发展方式的许多问题属于经济的外部性范畴,不能仅仅用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衡量;还要用发展的协调性、公正性、可持续性来衡量;不仅要靠完善市场体制来解决,还需要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政府经济权威的基础上,构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制衡机制。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简单调整,而是关系到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这种情形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起步晚,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经济只能依靠本地仅有的自然资源,大多走的是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道路,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这也使得欠发达地区向低碳经济调整和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因此,只要更新观念,倡导低碳理念;依托自身的优势,确立自身发展思路;小处入手,做到步步为营;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欠发达地区就会逐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杨晓霞 《经济地理》2005,25(6):771-774
信用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三大主要资本,它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文章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从GDP、投资、消费、出口四方面对信用与其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良好的信用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反之,信用缺失则会延缓区域经济增长。为此,一个地区要保持其经济增长和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5.
6.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西安高新区所搭建的不止是一个先进、高速、全面、权威的金融信用服务平台,更是从顺应经济发展形式、满足企业投融资需求,履行服务型政府责任等目的出发所作出的一次开拓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7.
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全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从地区经济增长效应视角,对我国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是否合理作出科学判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总支出和社会性支出责任安排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经济性和维持性支出责任安排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但显著性较差,收入责任安排的影响则较为模糊。这些影响总体上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主要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总支出特别是社会性支出责任安排有关:当地区经济发展和总支出特别是社会性支出分权程度超过一定阀值时,适当集权将有助于优化收支责任安排,促进地区经济增长;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总支出和社会性支出责任安排不合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经济性支出分权和维持性支出集权进程偏快,总体上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王美玲 《经济师》1999,(10):68-69
一、农村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子,这已经被2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所证实,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了一些与国家的政策不相适应的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由农村基层干部所代表的政府行为的影响,则是主要因素。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如“三高农业”、“双高一优农业”、“财源型农业”等,这些合乎民心、顺乎民意的思路,为什么在执行中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这与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与支柱。但我国政府信用在某些地方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共管理的效能,为此,文章分析了政府信用及其缺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筑政府信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政府作用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长期存在,并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区域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投资重点的倾斜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碚 《经济纵横》1991,(4):31-39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呈现为由东向西的梯度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中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克服地区经济壁垒,积极实行全方位开放,后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封闭状态,大力开展地区间经济交流和合作。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虽然各异,但90年代的共同前景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实行对外开放,促进技术进步和资金积累,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和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与依法行政相比,信用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依法行政的运作离不开政府信用基础,完善的政府信用机制是依法行政的可靠保证。依法行政和政府信用既有替代性的一面,又有互补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李闽榕 《经济学家》2005,25(5):91-97
导致社会信用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市场经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寻找。“中国人自古不讲信用”的看法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马克思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资本对利益的追逐必然要导致市场的信用失范。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信用缺失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人的市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诚信和失信都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人在市场重复博弈过程中谋求物质利益的行为选择,只要有市场就会发生失信现象,这是古今中外任何市场都无法避免的。市场经济产生着失信的因素,但它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信用的普遍和严重失范。在完善市场经济假设基础上形成的西方信用经济理论,其理论上的误区是显而易见的,以此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实践上的误导。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信力与市场信用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秩序混乱,信用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政府公信力不足对市场信用秩序的影响指出,提高各级政府公信力是改善我国信用状况的必要条件,因为政府公信力不足会降低交易主体对失信惩罚和守信有利可图的预期,这是造成市场信用缺失的内在机理。最后讨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融合型经济的培育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融合型经济”是我在思考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文拟借助这个概念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一、融合型经济发育不良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基本原因(一)融合型经济的涵义所谓融合...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时间不长,社会上还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信用体系,必须选择好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建立政府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刘金红 《经济师》2001,(5):40-41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以夯实农业基础为出发点是各级政府在经济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共识 ,而且在领导和组织农业发展中也确实取得了成效。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经济组织的临近 ,人们在谈论“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时 ,很少谈及政府的农业经济行为 ,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农业经济行为问题。其实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生活中 ,政府行为与农民行为搅混在一起 ,而且政府行为明显错位 ,表现出对发展市场农业的不适应性 ,更不用说入世后政府农业经济行为的不适应性问题。这应是思考入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  相似文献   

18.
马杰  唐守国 《技术经济》2001,20(10):28-29
科学家库恩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角度来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勾画出一幅符合科学史实际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式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 新常规科学。  相似文献   

19.
信用到底是道德问题、法律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实践迫切要求对此作出回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本质上是经济问题,信用范畴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这不仅是因为理论上对信用问题的考察更多地侧重于经济角度,而且实践中信用问题的凸现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抓住信用的真谛,才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经济失信问题,才能促进经济、道德和法律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0.
文化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