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情画展诠释沪港精神 一方画布一寸光阴,色彩氤氲、线条交错间,在上海88铜仁路,上海与香港生活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近些年的上海和香港的经济飞速增长,公众舆论常常围绕着“金融中心”的话题,谈论着维多利亚港的繁华灯火,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却没有好好端详这些年隐秘在繁华之下的沪港情怀. 上海与香港真正应该被人称道的,绝不仅仅是他们的高度繁荣.上海独特的狭窄巷弄,多少人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而香港上环、中环的传统社区,又勾起了多少人的童年回忆.  相似文献   

2.
有些香港人很担心上海会超过香港,这多半与港人长期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所形成的危机意识有关。的确,这些年,上海的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两市最佳地段的硬件水平已相差无几。不过,平心而论,无论是法律环境.服务设施.人均收入,还是国际化程度。市场化意识,上海与香港相比差距还大得很呐!其实,细细琢磨一下,上海与香港在财路的延展上各有千秋,产业发展上既有梯度,又能互补,从本文对两地第一产业(农牧)、第二产业(制造)、第三产业(服务)的分析以及所得出的结论,或许既可让忧心忡忡的香港人宽慰一二,也会令意气风发的上海人理智三分。 ——编者  相似文献   

3.
我到香港工作已有好几个年头了,我认为香港是比较适合我们上海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一是香港人对上海人比较友好,二是尽管香港话难懂,但要过语言关也并非难事,三是因为同是黄皮肤中国人,好多生活习惯都是相当接近的。 当然,并不是香港人和上海人就没有区别,某些意识和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别。别的不说,单就买保险来说,香港人的保险意识就要比上海人强的多。就目前来  相似文献   

4.
《走向世界》2008,(16):I0001-I0004
香港新世界集团创始人郑裕彤博士简介: 周大福珠宝、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君悦酒店、北京新世界中心,上海香港新世界大厦…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名词都与一个人的名字有关,这就是郑裕彤.从金铺打工仔到香港新世界集团的创始人,郑裕彤被称为香港的超级富豪,其个人资产在香港排名第三.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在更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业务支柱的同时,对于中国市场的争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英语培训市场也是如此,英孚能在内有新东方等国内知名英语培训企业,外有戴尔、环球等强大对手的夹击下,在中国站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完采访英孚中国区总裁比尔,我觉得英孚之所以能在中国有一席之地,跟他的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英孚的成功可能就是将传统的行业与先进的技术融合到了一起。想起了郎咸平说的一句话: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香港将在上海设立办事处 沪港两地有很多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地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在2005年10月份说,香港政府将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我相信这个建议会进一步推动香港和上海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缘,史缘,血缘等各种因素,香港与上海的经贸合作有着悠久历史。早期香港的工业就是靠上海的资金,人才和经验建立起来的。在过去几十年,凭着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使香港的贸易总额,已达全球第11位。1990年的香港进出口总额就达1644亿美元。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不少香港人凭其国内亲友的关系,很快利用国内的优势开展业务,使香港的经济在过去十年有飞跃的发展。反过来说,香港亦成为上海最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1990年。港商在上海直接投资的企业数占“三资”企业总数的48.3%,在上海进出口总额74.3亿美元中,香港占了15.59亿美元,均居各国、各地区之首。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世纪初,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会,就一直比香港先进繁荣,直至五十年代,上海仍然胜过香港。当时南下的上海人,充满优越感,他们对此后香港的工商、文化的进步,贡献巨大。只是后来上海退,香港进,差距就开始拉开了。  相似文献   

9.
上海楼市"香港化" 上海楼市存在"香港化"趋势吗? L:我认为,上海楼市确实存在"香港化"趋势一香港开发商在上海扮演的是启蒙者、先行者角色.众所周知,内地的土地批租制度源于香港,搞到"面粉比面包贵",土地价格一步步淹到脖颈,上海最新采用的勾地模式也学自香港.到目前为止,两地开发商捂盘、惜售,囤地居奇,如出一辙……在这些因素作用下,上海楼市除了"香港化",也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香港人讲究衣着,西装革履,言必称“名牌”。据香港人称,这种风气是由上海人带过去的。确实,当年10里洋场的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上海人“先敬罗衣後敬人”的民风,随着上海人的南迁也逐渐传到香港,渐渐形成了服装大市场。踏上香港的商业区,服装店鳞次栉比,对游客来说,可能是五光十色、眼花缭乱,但是,明眼人还是能够看出,香港的服装市场既繁荣又有序。对不同阶层、不同收入及不  相似文献   

11.
一、上海人对香港仲量行这间著名的国际物业顾问行大概不会陌生,但一定很难想到,香港仲量行的合伙人竟是一位生于1959年,今年连40岁还不到的女性。今日女性地位,已随着教育普及和社会竞争机会均等而日益提高,香港女性地位之高,更是众口有碑。有专家统计,香港女性高  相似文献   

12.
上海和香港的“边缘人”成了中国最早的企业家香港人常说,香港的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从上海转移过来的,此语不差,我曾经为《明报》写过“香港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认为香港的繁荣道源於东西方文明在边缘处的交汇,这个“边缘”非常要紧,企业家的创新机会全在传统热力薄弱的“边缘地带”,就连上海的企业家能力的积累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於早期上海的“边缘性”。既然上海和香港都是以“边缘”的身分发展成为国际都市的,既然强大的企业家精神是这两个城市的共通之  相似文献   

13.
我父母是上海人,但我出生在香港。5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4年前回香港。按中国习俗,我也算上海人,但我与上海亲戚往往话不投机。 我大学毕业后又修读硕士学位,现在在香港当中学教师,偏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大纲脱离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教材的选用和教学方式落后;测试方式和方法存在弊端.针对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重新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设计教学大纲,在新大纲的基础上选取富于时代性的教材,改善教学方式,依据新的教学大纲采取切实可行的测试方式和方法.并且基于此调查结果分析,探讨体育、音乐、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阿丁 《沪港经济》2002,(7):37-39
我曾看到过一份资料,说是在香港的上海人有近80万。如果这个数字属实的话,那就意味着8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是上海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在香港的这些日子里,我遇到了好多上海人,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两个很上海的女人,由于某种原因,我隐去了她们真实的姓名,但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香港今日的金融商业成就,大半源自上海亦不为过。在五十年代初期,大批上海金融及企业家带着不少资金来到香港,协助香港发展其金融业。香港成为今日的国际金融中心实有赖此群倡道者的积极贡献。上海同胞早已在香港金融及商业界确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以去年底在香港首次举行的特区首长选举来说,最终的三位候选人——董建华先生、吴光正先生及杨铁梁先生都是与上海有深厚渊源的人士。除此之外,上海人在香港各行各业中居领袖地位者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7.
香港是个逼着你去适应的世界90年代,不少上海人迈开了闯荡香港的踏实脚步。于是,便有了本文中几个上海人闯荡香港的小故事。原在上海某锅炉厂烧大炉的广东人阿强,1949年他5岁的时候,父亲便离开家乡,在法国人的一条轮船上找到一个厨师的活,去了香港。直到1987年,阿强除了收到过两封父亲托人捎来的信外音讯全无。1987年春节,年迈的父亲从香港归来探亲,在简陋的板壁阁楼上住了十天,留下了一些金银首饰和他去香港后的三十几年经历:1949年到香港后,在一家饭店掌勺。1954年同一位香港女  相似文献   

18.
上海和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取决于自身的经济金融实力,也有赖于经济腹地的发展水平.本文从大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视角对香港和上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香港在总部经济集聚效应、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上海则在经济发展腹地、城市群重点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均衡程度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未来上海和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取决于各自所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在香港工作过两年,香港人给我的印象特别好。现在只要有机会,我还是经常到香港来看看走走。 都说香港人特别喜欢吃,我认为这一点也不错。每天早晨的早茶是一些香港人的“必修课”,要是遇到休息日,那酒楼的生意是出奇的好。香港的酒楼和上海有所区别,上海酒楼一般以大桌子为主,香港则是以小台子为主。这主要是适应小家庭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港沪两大城市的比较是近年的“热门话题”。上海近年的发展势头甚佳,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全国金融中心,好多香港人都有点担心上海最终会超过香港,或完全取代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等位置。有人甚至感叹,上海在崛起,香港在衰落。 这种预言式的推断和担忧是闲谈巷议的焦点,但问题的实质是事实及现状到底如何?沪港两地竞争究竟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