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二年华沙--牛津规则>是国际法协会于1932年制定的C.I.F.买卖合同统一规则,主要说明C.I.F.买卖合同的性质以及双方所承担的费用、责任、风险和所有权转移方式等.  相似文献   

2.
林珏 《国际市场》2002,(9):17-17
受"9·11"事件影响,第四季度世界经济严重下滑,直到今年上半年欧美日经济仍处于不景气状态.今年年初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专家曾预测中国受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影响,出口额将出现大幅度下滑,贸易赢余将减少.但是2002年1-5月中国外贸进出口额221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其中出口额1159.9亿美元,增长13.2%,贸易顺差104.3亿美元虽然对日本、欧盟出口增长缓慢,但对美国、香港、东盟等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都在16%以上.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疫情肆虐等问题,世界政治局势呈现明显的保守化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对跨境贸易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探究与我国相关政策性案件发生频次与进出口体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等变量的相关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政策性风险的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4.
经济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全球投资与消费的增长,造成世界经济增长减速.这场危机不仅对全球金融市场、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更深层次和长期的影响则是它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尤其是全球贸易的变化值得关注.各国在经济下滑的趋势下,纷纷采取对外贸易收紧策略,加强贸易保护.我国应采取挖掘内需、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等措施,平稳渡过危机.  相似文献   

5.
贸易便利化背景下中韩贸易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转FTA协定文本从制度层面提升了中韩贸易便利化水平,其实施可以从实践层面推动中韩贸易发展.通过分析中韩贸易发展现状及特征,结合中韩FTA协定框架下双边贸易便利化的表现,指出贸易便利化背景下中韩贸易可以从继续扩大双边货物贸易、加强服务贸易与合作、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三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6.
产业内贸易现象被视为战后国际贸易领域的两大发现之一 (另一发现是里昂剔夫之迷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TTC)至少前 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这种新的贸易类型可以概括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贸易的现象,巴拉萨 (Balassa, B)把它称为产业内贸易,也有人称之为双向贸易 (Two- way trade)和贸易重叠 (trade overlap).近年来,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迅猛.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以垂直分工为主,故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7.
美国服务贸易现状及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现状及与我国之对比当今美国经济中最为庞大的、发展最快的部门是服务业.据美国官方统计,1993年,美国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已达60%,其私营服务是平均每年以3.8%的速度递增,高于其他产业.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第一大国.从1976年起,美国的服务业出口年年保持顺差.从1989年到1993年,服务业出口额分别为1364亿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贸易演化过程表现出来的基本属性--涨落和稳定来定义机会贸易和常态贸易,分析了机会贸易和常态贸易的关系,并从交易元考察贸易创新的形式和途径:单一要素的创新和替代、要素关系的创新、职能的分离和细分、要素问的职能和功能组合创新.  相似文献   

9.
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出现较大波动.本文根据2005年7月至2008年10月的统计数据,运用周期波动特征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十大进出口国别贸易的周期波动性.结果显示:中国对印度、俄罗斯、韩国和欧盟进、出口贸易的波动性较大,对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波动性较小.另外,出口总量周期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对中国香港、日本和美国的出口波动;进口总量周期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对日本和韩国的进口波动.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整体水平差、内部结构不合理、自由化程度较低、立法不健全等问题.加入WT0后,应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市场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有步骤的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完善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以进一步发挥加入世贸服务贸易组织的积极效应,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