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无权处分合同存在有效、效力未定以及无效三种学界争论,在《物权法》、《合同法司法解释》纷纷出台的背景下,反思三种观点,其所依据的理由未免有些过时。中国物权形式主义要求善意取得物权下的无权处分合同为有效;合同法相关司法解释的立法意图佐证了无权处分合同为有效;现今合同法的发展趋势为规定无权处分合同为有效合同。  相似文献   

2.
罗丽娅 《经济师》2010,(5):73-74
无权处分行为制度是各国民法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就无权处分行为而订立的合同的效力问题,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文章对无权处分行为及其效力的认定作了研究,讨论了我国民法上的无权处分行为及其效力,对其效力文章认为是效力待定,历史的结论只有在实践中才有生命力。同时指出了法律存大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无权处分是民法上最为复杂繁琐的问题之一,各国法律规定内容不同.理论界为此争议很大.无权处分涉及民法多种制度问题,尤其是与合同法关系最密切.而关于无权处分下的合同效力问题有很多学说.包括无效说、效力待定说、完全有效说.其中,目前司法实践采用效力待定说.但还不全面,建议民事立法中有关规定增加有效说的内容,以期达到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4.
因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历来在我国民法中是按照效力待定来对待的,这不符合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原则,也不利于对善意当事人的保护。在我国应进一步确立所有类型的无权处分合同的有效性规则,这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有现存制度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无权处分行为是相对于有权处分而提出的,这一规定与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确立的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着法律冲突。本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债权行为的相对性以及交易安全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对《合同法》第51条之规定,应当区分相对第三人的主观态度,来确定合同效力,同时亦为了保护原权利人的财产利益,法律应对善意取得制度做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关于无权处分合同一直都是学者们争议的热点话题,对于《合同法》第51条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出台后,对无权处分合同的理解需要转换另一个角度。这一转换不仅增加了善意相对人权利救济的方式,而且还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负担,有必要完善相对人的权利救济,以实现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7.
论无权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洋 《经济论坛》2005,(24):136-137
一、对无权处分的理解 我国《合同法》51条参考《德国民法典》有关制度,建立了我国的无权处分制度,但对无权处分在债权与物权的联系中做如何理解,学者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黄润华 《广东经济》2002,(10):24-26
笔者从合同自由原则、相对性原则和鼓励交易原则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建立无权处分合同制度的原因与必要性;通过一个模拟案例,根据物权行为理论和善意取得制度分析应当如何平衡权利人、无权处分人和合同相对人三者利益,并进一步探讨了在我国建立物权行为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未经授权即以他人所有之物为标的,以其自身的名义与第三人签订合同,并依合同实施了能导致物权设立,转移或消灭的行为。无权处分合同只要符合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即可生效,就算出卖人欠缺处分权,买受人明知无权处分之事实,均不影响合同之效力。处分权是导致权利变动的核心要件,出卖人欠缺处分权,即使合同有效,也履行了相应的公示行为(动产交付或不动产办理过户登记),也不能导致物权的变动,但善意取得除外。  相似文献   

10.
朱云霞 《经济师》2008,(12):96-97
我国《合同法》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规定是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前提下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而应予以完善。而物权行为理论的采用是解决无权处分问题,保护交易安全的最佳制度选择,因此,完善我国无权处分行为立法应以物权行为理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区分物权登记效力与合同效力,合同的效力就有可能由一方当事人决定,这显然有悖于民法理论。因此,坚持区分合同效力与登记效力,是遵循民法基本理论、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物权登记的效力由《物权法》规范,合同的效力由《合同法》决定;登记效力指向物权,合同效力指向债权;合同效力取决于合意,物权效力取决于登记。科学认识和运用不动产物权的登记效力,正确行使物权,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物权法》确定的“定分止争、物尽其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合同法对电子合同的规定简单、笼统,难以调整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电子合同关系。本文在总结电子合同的特点,订立过程中的形式、要约和承诺规则,电子签名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立法,就电子合同封中国《合同法》的挑战作一讨论,希望能有助于後行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旅游合同的性质看旅游合同立法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合同纠纷也日趋增多,而我国现行《合同法》分则中没有将旅游合同作为有名合同进行法律规制,从而使得旅游合同纠纷的处理有较大的难度且处理结果在各地差异明显。本文对旅游合同的概念、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旅游合同的性质展开了探讨,进而强调了旅游合同立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尚庆琛  覃正 《经济经纬》2008,(2):166-169
面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作者试图突破现有法理学研究的局限性,以违约金的补偿性质为前提,通过违约金计算模型的建立,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对劳动者的违约金承担和劳动合同期限等问题进行本质上的分析和探讨,以从经济理论上证明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取消劳动者违约金和限制劳动合同期等规定的一般合理性,并进一步对培训费用分摊等法律问题和改善劳动者弱势地位的办法等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叶敏 《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03-105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农村产权流转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现实中存在着发展的需求与可行性。但目前中国《物权法》、《担保法》、《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有着相当程度的限制,实践中还有农民失地风险、土地用途改变风险、抵押权变现风险和金融风险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不能得到大范围推广。但这些潜在风险都可以通过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得到防范,建议通过修改法律规定、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引进专业中介机构服务、出台金融扶持政策等多种渠道达到促进合法流转、保障农民权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试析我国合同法中的四个条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要约的生效时间、要约失效、表见代理、债权人代位权条款。在实际执行中 ,显现这些条款规定过于简略 ,缺乏可操作性。本文分析了要约的生效时间、要约失效、表见代理、债权人代位权条款的不足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合同生效之前,当事人因故意或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导致合同不成立、合同无效或被变更、撤销的,均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劳动合同也是合同的一种,缔约过失责任也应在劳动立法中得以体现.因此,作者从劳动合同的社会法属性出发,明确劳动缔约过失责任不能完全照搬合同法的规定,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义务及责任进行可行性分析,使正在修订中的《劳动合同法》明确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完善劳动合同订立阶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社会习俗、文化、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与正式约束的不匹配,导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非正式约束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关系经济降低了正式劳动合约的作用;集体主义制约了正式契约关系的拓展;等级制不利于建立平等的劳动契约关系;人治不利于劳动契约按法律的手段有效实施。正式制度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我国劳动关系契约化中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不相适应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它将影响我国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进程;影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及其效果;它使劳动合同的作用难以发挥。  相似文献   

19.
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继翔 《经济问题》2008,(10):43-46
法律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目的,在于保护劳动法律关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维护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权利,以实现劳动力价值最大化。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制度体现了自由择业的精神,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劳动法》相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31条和第32条,新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只是对劳动者单方解除权行使的情形和法律责任作了些补充,其余都散见于劳动部规范性文件或者地方性立法中,立法层次较低,条文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实践中纠纷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