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3 毫秒
1.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不仅具备正当法律依据,而且也值得积极提倡,但是,由于当前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等各种原因,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地区精准扶贫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们除进一步强化法律建设,还必须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完善程序制度,加强组织治理等各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加全面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省乌蒙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调研,从精准扶贫和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精准扶贫对农村社区发展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农村社区扶贫开发新理念、构建促进型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在精准扶贫和社区发展工作中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协同发展对策,能丰富和发展精准扶贫理论和社区发展理论,更好地指导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推进和农村社区的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精准扶贫与农村社区的协同发展,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到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的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而"互联网+"正是农村精准扶贫路径创新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农村网络服务配套落后、扶贫大数据系统应用进程缓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互联网+"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融合度还不够高。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新时代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加快贫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化解信息鸿沟;优化精准扶贫大数据系统,实现扶贫资源共享;增强"互联网+"精准扶贫资源整合能力,创新扶贫项目。  相似文献   

4.
保定市贫困地区贫困因素复杂,自然、社会因素层层交织,扶贫难度大。十八大以来"互联网+"的提出,为保定市精准扶贫注入新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保定市贫困地区发展现状,提出建构"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强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电商服务系统、乡村旅游等多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是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十八大提出:"今后10年扶贫攻坚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推进精细化扶贫。"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既符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需要,又意味着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权力模式从限权、控权到"分立、分治、分享"的转变。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与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以及构建它们之间的互动与激励机制,从而最终促成一个整合各方利益的制衡格局,不失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一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实现精准扶贫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全面深化农村体系建设、实现扶贫攻坚的内在诉求。自2013年起,中国农村建设进入精准扶贫时期,精准扶贫成为了国家扶贫方略,农村扶贫进入了新阶段。而连片特困地区占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实验区,如何基于"五位一体"的理念,构建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体系在当下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做了重要论述。他指出:"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扶贫,实事求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就是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强化,不断完善精准识别机制,根据贫困人群的不同实施相应的措施,将扶贫工作由过去的粗放式变为精细式,使低收入群体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与资源。  相似文献   

8.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农村精准扶贫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与供给侧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优化扶贫资源投入供给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来提高扶贫质量,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但目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在资金供给、政策供给、精准识别机制等方面均存在着不能满足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现实需求情况。笔者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精准扶贫供给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村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日趋成熟不仅带来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更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基于"互联网+"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延安市黄龙县目前存在的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农村消费观念落后、农村电商人才缺失、农产品类型单一等问题,提出了黄龙县发展"互联网+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扶贫工作就要坚持精准扶贫战略布局。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需要从精准识别出发,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从精准帮扶出发,切实强化社会合力;从精准管理出发,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从精准考核出发,切实落实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贫困地区。大数据可以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必需的依据。但大数据在扶贫实践中的运用与推广,也遭遇了诸多挑战。需要提高认识,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出大数据扶贫的专业人才,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的时代转型,实现"大数据+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中,把精准化理念作为核心要义,把分批分类理念作为基础工具,把精准脱贫理念作为战略重点,从强化精准扶贫制度建设、落实精准扶贫致富项目和优化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三条路径"入手,以此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十三五"期间重大国家战略,目标是确保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脱贫和同步小康。乡村旅游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目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多重困境,从理念到操作基本都侧重贫困户的经济增收,并基本对标于2020年的脱贫目标,没有考虑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户持续发展问题,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扶贫模式差距较大。为此,本文提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理念建设、基于旅游产业链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注重贫困户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及旅游扶贫激励机制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农发行支持生态扶贫工作应采取政府主导、顶层设计,创新信贷产品,开展银政合作,加强东西部协作,拓宽投资渠道,强化科学管理等六方面举措,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脱贫,从而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生态脱贫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农发行支持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重要领域之一。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脱贫,可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内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都在逐渐减少。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府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论述了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实现精准脱贫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有着专业理论指导优势、方法与技能优势及角色优势,但也存在岗位设置稀少、知识与技能不足、认同度不高、自主性不够、投入资金不足与督导匮乏等许多困境。这些困境严重制约着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所以应该采取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专业社工投身精准扶贫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助力精准扶贫专业社工能力和知识;大力宣传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作用,提高农村专业社工社会认可度;政府放权,增强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自主性;加大政府资金支持,解决助力精准扶贫社工待遇低下的问题;加强督导力量建设,促进专业社工能力建设等措施,使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使更多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7.
农村精准扶贫的复杂性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社会组织因其自身具备的优势被纳入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然而由于制度困境和对资源的依赖,加上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的能力困境,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受到了制约。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社会组织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让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8.
正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贵在精准,应当施以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为了龙池村能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来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驻村"第一书记"杨端明同志,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积极践行  相似文献   

19.
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离不开金融支持。党中央、国务院把金融扶贫作为政策"组合拳"的重头戏,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来安排部署,明确指出要强化金融支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战略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农村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的当代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是精准扶贫目标实现并实现永久脱贫的关键。受教育水平不高、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脱贫意志不强和科学知识匮乏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因此,贯彻"精准扶贫"战略,实现自主发展的长久脱贫,应当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精准扶贫"战略的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