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龙岩市金融IC卡推广应用现状 (一)受理环境日趋完善 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市所有的ATM终端及POS终端均可受理接触式金融IC卡,所有的ATM终端支持电子现金跨行圈存功能,78.6%的POS终端可受理非接触式金融IC卡,同比提高了26.5%.全市选取商业繁华地段建设5个非接支付商圈,商圈内所有的POS终端均可受理非接触式金融IC卡.  相似文献   

2.
非接触小额支付商圈(以下简称“非接商圈”)建设是今年人民银行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金融IC卡工作的通知》中,对推进金融IC卡受理机具改造并加快建设非接触金融IC卡受理环境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应结合自身情况,在辖区内金融IC卡试点城市选择至少2~4个商圈重点开展金融IC卡非接触受理环境建设,商圈内金融IC卡非接触受理机具占比应不少于50%,力争2013年底在全国形成100个较有规模的金融IC卡非接触小额支付商圈”。为此,人民银行许昌市中心支行按照郑州中心支行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非接商圈建设,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截至2013年7月中旬,非接商圈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初步建成以奎楼商业步行街和思故台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2个非接商圈,建成以胖东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非接行业商圈。在非接商圈内,50%以上POS终端具有非接支付功能,商户收银员培训率达70%以上,非接受理标识布放率达80%以上,800多台POS机具完成非接改造。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金融IC卡工作会议提出了继续推广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非接小额支付商圈建设、金融IC卡电子现金跨行圈存的三大工作重点。通过建设金融IC卡非接触小额支付商圈,进一步完善金融IC卡受理环境,扩大金融IC卡应用推广规模,促进形成金融IC卡安全使用、便捷使用、习惯使用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金融IC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人民银行金融IC卡工作思路和开展非接小额商圈建设工作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河源中支")高度重视,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开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IC卡的普及和移动金融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金融IC和移动金融近场支付的非接受理环境和用户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金融IC卡非接受理环境建设是今年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本文结合我行开展金融IC卡非接受理环境建设工作的实际体会,分析金融IC卡非接受理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谈几点对推进金融IC卡非接受理环境建设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富滇银行荣获"2015年度云南省金融IC卡非接受理环境升级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该行认真贯彻落实金融IC卡应用相关工作,努力开展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近场支付的非接触式受理环境升级改造工  相似文献   

6.
《金卡工程》2013,(9):1-2
近年来,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收单专业化服务机构等产业各方,抢抓产业升级机遇,大力推进金融IC卡受理商圈建设,不断优化受理环境,在促进机构发卡、商户受卡、大众用卡、银行卡产业全面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受理环境建设是金融IC卡推广普及的根基受理环境建设是金融IC卡稳步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金融IC卡规模化应用,实现银行卡产业升级、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更高支付需求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前,福建省金融IC卡应用推进工作已具备坚实基础,在新的起点上,福建省计划将非接触小额支付商圈建设作为今年工作的着力点,以商圈的发展带动金融IC卡使用质量的提升. 一、分阶段推进商圈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制定了商圈建设方案和时间表,有序推进商圈建设.  相似文献   

8.
《时代金融》2013,(1):68-68
为加快金融IC卡小额快速支付功能的推广及受理市场的建设,中国银联云南分公司与昆明市出租车管理处、交通银行云南省分行联手推出了出租车受理银行卡项目。2012年11月15日,出租车受理银行卡项目正式试点运行。市民可在出租车上使用银联卡通过非接触式闪付、接触式IC卡、磁条卡刷卡三种方式进行出租车费的支付结算。试点效果良好,省内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反响。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金融IC卡非接受理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应用拓展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上,作为拓展金融服务渠道、推进跨行业联动创新的重要工具,移动支付既是金融IC卡应用的继承,也是金融IC卡多应用发展的新方向,而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其规模化推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金卡工程》2013,(9):35-35
9月25日从中国银联获悉,目前,金融IC卡已实现在全国商户POS和ATM的全面受理,发卡量和交易额正迅速增长,其中今年7月单月跨行交易金额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同时全国可接受金融IC卡"闪付"的非接受理终端已超过130万台。金融IC卡作为新型的电子支付工具,是银行卡安全和服务升级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公交、社保、超市、餐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14年末,安徽省蚌埠市近17 000台POS机具金融IC卡受理改造率达97%,非接触式受理改造率达54%;全市近千台ATM的金融IC卡受理改造率达99.7%;金融IC卡发卡量已超过300万张。金融IC卡的应用环境基本建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菜市场里只能使用现金进行交易。人民银行蚌埠市中心支行积极引导辖  相似文献   

12.
正相对于银行磁条卡,金融IC卡具有安全性高、方便快捷等优势,特别是在公交、快餐店等小额快速支付领域,非接触式金融IC卡电子现金功能(闪付)为持卡人带来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体验。然而,在非小额快速支付领域,使用磁条芯片复合金融IC卡(以下简称"复合金融IC卡")却比磁条卡复杂得多,这影响了收银员的工作效率,导致复合金融IC卡非正常降级交易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金融IC卡安  相似文献   

13.
自2011年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银发【2011】64号)发布以来,人民银行宿迁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宿迁中支”)认真贯彻落实总分行关于做好金融IC卡推广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各金融机构和电信部门,积极推进金融IC卡的各项工作,围绕“普惠金融、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不断扩大金融IC卡的发行量,改造受理环境,加快“闪付”功能应用建设。截至目前,市区396台公交受理IC卡终端改造完成,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工作有序推进,NFC卡在非接终端和企事业单位应用成熟。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深化,受理环境极大改善,金融IC卡在大中城市已日渐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并逐渐替代传统的磁条卡成为使用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区域环境、公众认识等诸多因素影响,金融IC卡推广仍存在一些困难,下面以喀什为例,就推广中的成效及困难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手机支付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起,中国银联着手研究基于智能芯片卡的新一代手机支付产品,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手机支付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了移动支付跨行交易处理平台、开放式的商圈平台和空中下载平台,开发了NFC手机、智能SD卡、双界面SIM卡、贴膜卡等手机支付产品,并与电信、联通、部分移动分公司、商业银行和众多社会第三方机构,在上海、山东、宁波、四川、湖南、深圳、云南进行了试点,推动部署了约10万台非接触式受理终端改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信用卡》2008,(8):77-77
近日,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了IC卡新产品的研发,并通过了银行卡检测中心的测试。这些产品包括CFIC-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2.0电子钱包/存折IC卡、CDCE-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2.0借记/贷记(支持小额支付)IC卡和CQPC-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非接触式IC卡支付卡。中钞信用卡的新产品已经为EMV迁移做好了准备,具备一卡多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经以为,刷卡、输入密码、签单核对这样的支付方式是多么时尚、快捷,而当非接触式支付(以下简称"非接支付")被引入中国后,一切都在悄悄发生改变。非接支付是基于金融IC卡的一项快速支付技术,减少了传统银行卡的刷卡、输密、签单程序,只需将卡片在读卡器前轻轻一挥,即可完成交易支付。因其快速、便捷的操作特点,这项新技术深受持卡人的喜爱并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相关精神,切实推进金融IC卡在多领域应用,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苏州中支")在人总行和人行南京分行的指导下,深入调研,抓准切入点,在苏州常熟市创新金融IC卡推广模式,将建设"非接示范商圈"扩大到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收单专业化服务机‘构等产业各方,抢抓产业升级机遇,大力推进金融IC卡受理商圈建设,不断优化受理环境,在促进机构发卡、商户受卡、大众用卡、银行卡产业全面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从根本上加强银行卡风险防范水平、提升支付便利度,经试点城市应用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大力推广发行PBOC2.0金融IC卡。2011年5月24日,全国金融IC卡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包括开展全国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情况专项检查,督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