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现今中国制度环境下,研究"二重开放"及区域结构的趋同抑或趋异具有很强的现实及理论意义。通过成熟模型进行数据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产业结构总体趋异,区际化与国际化水平呈现阶段性特征,"二重开放"对于制造业区域结构差异的影响至少与地区行政垄断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一样显著,"入世"前后长三角制造业区域结构差异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区际开放:左右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伟 《经济学家》2001,3(5):45-50
中国最近20年以来区域经济差距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非均衡的区域开放,区域经济差异未来的变化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一步区域开放的推进方式。至少有四个因素将促使中国区域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开放将由片面注重国际转向国际、区际层面并重,而在区际开放条件方面,内陆地区比之沿海地区毫无逊色。因此,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区层次区际开放进程的左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空间作为空间维度,就中国区域间制造业结构趋同与趋异论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区域专业化与行业集中度两个视点切入对两大三角洲制造业同构与异构变化的分析揭示,目前两大三角洲的制造业结构已经走出了以往趋同阴影而朝着趋异演进;纵向比较考察揭示,1980年代以来两大三角洲制造业结构的趋同、趋异演进,大体上经历了由趋异而趋同再到趋异的三阶段路径,三个阶段的分野先后显现于1990年代初期和新旧世纪交替年份。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大三角洲制造业结构的上述三阶段演进,大体上与这两大地区之区域经济"二重开放"路径模式差异变化阶段相吻合;实证检验在很大程度上也证明,在两个三角洲制造业结构演进与其各自的区域经济"二重开放"之间,的确存在明确而肯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门槛模型实证分析经济三重开放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非线性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经济三重开放能够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不同维度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国际开放水平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省际开放水平表现出直接负向作用、省内开放水平的作用不显著。国际与省际开放水平在产业梯度转移程度较低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转移程度较高地区对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重经济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并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了二重经济开放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2002—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考察了二重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出口数量的扩张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不明显,而出口质量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区际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在影响经济增长质量上,出口开放与区际开放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即区际开放强化了出口开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开放可以表述为二重开放,即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而贵州省作为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研究其经济开放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构建一个评价标准以测算西南省域的二重开放水平,建立一套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分析贵州省与西南各省之间省域经济的开放特点,并对贵州省如何改变经济开放的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一个较新的“二重开放”视角切入来探讨广西的产业集聚问题,通过实证检验与回归模型分析了1978年以来广西的对外开放、区际开放与第二产业发展的相关性,论证了“二重开放”对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并根据实证的结果给出相关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入世过渡期结束的过程,也是我国加大开放、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一区域可通过加速区际贸易和引入外部直接投资,承接技术外溢,以分享外部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更好地实现区域技术进步。该机制为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崛起提供了重要渠道和契机,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开放经济的这种技术外溢效应,通过加大开放,以实现自身的经济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9.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域聚集非均衡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涛  赵会玉  杜苗苗 《经济学》2008,(1):565-586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学Moran I指数法和β-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和八大区域的FDI聚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FDI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2)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吸引外资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引资格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耦合和空间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区域开放与制造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以2010—2019年全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协调发展进程,并使用空间莫兰指数、GeoDa空间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区域开放与制造业发展质量耦合协调的空间效应。结果发现:全国区域开放与制造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两者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大提高空间。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沿海省份先行提高,中西部地区后起发展的模式,并且区域开放与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形成了长三角和京津地区高值集聚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1.
Entering year 2020, the Chinese economy was struck by the COVID-19 outbreak. The unprecedented pandemic, entangled with the already elevated complexities in the nation’s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external surroundings, aggravated its economic outlook. Internal factors including severe education mismatch in China’s labor force, its vanishing demographic dividend, the declined purchasing power of its middle-income groups, risen leverage ratio of households and enterprises, and soared local government debt reinforced to weaken China’s domestic demand. External factors, especially uncertainty in the China-US rel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re-shaping global value chain, dragged world economic recovery and thus China’s exports and imports. This summary report highlights some majo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the nation under its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stresses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domestic economy aided by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globe. Our analyses based on IAR-CMM model provide a unified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China’s short-, medium-, and long-term issues in an internally coherent manner. Looking into year 2021, our benchmark projection reports an 8.4% annual real GDP growth rate. 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 and policy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potential downside risk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options for ensuring implicit targets. Through the lens of these analyses, we conclude that a refocus o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ternal demand, while deepening structural reforms on supply side and advancing orderly opening up, can help smo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市场分割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开放具有多重的性质。开放经济理论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国家层次上的开放经济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开放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地方利益的驱使是导致区域保护和区域经济分割的重要诱因,市场分割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会带来国民利益的损失。因此,我们应采取战略性调控措施,推进区域经济开放和区际利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胡晓鹏 《财经研究》2007,33(5):72-83
文章以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为研究起点,以产业的双重开放为基本线索;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相互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借用价值创造理论和贸易理论构造了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指标、产业对外开放指标和产业对内开放指标;进而以统计性描述的方式展示了这三项指标在中国8大区域间、17个产业间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与价值创造能力关系的两个基本假设,并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外资银行在网点建设、经营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证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基于工行、中行和建行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回归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目前对中资银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还不是很大,相关部门与商业银行应完善对策,争取在未来的竞争与合作中保持优势。  相似文献   

15.
现代金融以金融市场为基础。在计划机制的严重制约下形成的一些由中央行政部门直接控制的覆盖全国的金融市场不利于提高金融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也不利于中国境内金融的对外开放。面对加入WTO后的金融竞争,对内开放金融市场比对外开放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续中国签署WTO协议后,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促进中国证券业市场进一步开放,高盛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历程。通过考察开放格局下中国证券公司和美国证券公司的差距,以及不同规模的中国证券公司之间收入结构异同,认为在目前中国证券公司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应学习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谨慎开放政策和与经济实力相辅原则,控制开放速度及培育有利于中国证券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格局。不同规模的中国证券公司必须通过对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科学分析,找出促进自身价值增值的战略和途径,培育各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以宏观经济学方法研究现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宏观经济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四化",即利益多元化、发展科学化、社会和谐化、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要研究、要争论、要探讨,当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争论的重大问题主要是关于改革、开放、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农民问题.研究宏观经济学,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很重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要理论联系实际,并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月8日铜陵市大学生创业园开园。第一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有22家,以及进入创业园种子孵化区的项目有十九个,课题组从中选取6家企业跟踪调查,对大学生创业园市场价值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早已成为行业热点,但在这个问题上理论研究的多、实践探索的少。以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为例,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做些研究总结,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实践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20.
罗宁  李萍 《当代财经》2011,(4):120-128
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多重转型,中国已经逐渐步入现代社会发展的高风险阶段。而劳资关系在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在风险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使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成为了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为有效协调劳资关系、控制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国内外劳资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进行回溯检视。本文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梳理分析了国外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其中,着力解析和阐发了马克思经典的劳资关系理论;归纳提炼了国内学者对我国劳资关系的特征、劳资冲突形成的原因、劳资关系中政府行为问题以及工会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劳资关系理论研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