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人才培养在时间、空间、肩负使命和内容上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提出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于素质教育、建立多层次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等5个方面,构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标的教育举措,尤其是"双创型"经管类的人才培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在论述高校培养"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建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发展"产学研用"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提出,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有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且在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上加大投入的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将渠道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重视和企业的配合沟通,高职院校必须设立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寻求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业模式,而政府也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4.
对于近十年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文献的研读发现,国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落后于国外;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的概念、内涵、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业与就业的关系、创新创业组织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等方面。在实践层面,应寻找适合国内高校自身特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学科专业特征以及学生所处创业阶段的多元化道路,推进"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大创业观理念,结合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慕课等新技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组织结构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伴随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注度及对其教育方面投入力度的持续提升和加大,推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完善其综合素质提升,深化教育教学相关模式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纵横向深度发展的大趋势正稳步形成。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站平台,肩负着全面创新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科学育人的重任。基于项目驱动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理论实践型人才的效果会非常显著,为国家2025制造业强国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要着重以我国高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及革新路径探索三个方面为着力点,将项目驱动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培育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综合性理论实践人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迈进全面进展的阶段,政府极为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文章在已有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模式基础上,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子,识别"多元协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体系的组成因素,分析各构成要素对创新创业机制体系的影响,同时考虑各构成要素的功能定位,运用系统理论知识,从利益相关的视角出发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火箭结构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通过各方资源的整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某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载体上做好"培育"文章、在环境上做好"创优"文章、在教育培训上做好"实用"文章、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好"双师"文章、在工作制度上做好"规范"文章,着力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升创新创业孵化与实践的集聚、规模和倍增效应,构建开放协同多元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种实践探索经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各具特色,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针对性与多样性,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具有系统性与开放性,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具有灵活性与体验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具有专业性与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具有协同性与扶植性等,各自构建了宽松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正3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中山大学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融合创业课程、创业比赛、创业社团和创业基地的多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创业黄埔班"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教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培养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传统、思想认识局限、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师资力量薄弱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并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角度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青年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意义重大。对青年农民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嵌入式"青年农民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本构思,并论证了其内容。研究了如何促进青年农民工获取创业隐性知识和创业网络资源,从行业组织、创业生态系统、产学合作、众创空间等方面论述了"嵌入式"青年农民工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攻坚阶段,高等学校迫切需要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的新突破。作为一种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推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和活动,就是一种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表现,必然会对高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及体制带来深刻影响和冲击。在这方面,港台"三创"教育模式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学习借鉴这些具体的经验与做法,有助于为解决当前大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拓展思路,推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的扩招及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使命,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还处在不断探索摸索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基础性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基于对现有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列举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效地来增强初创者的快速成长,探索出符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以软件技术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目标,文章通过对构建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构建融合专业课程的创业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创业人才相适应的教师培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进行研究。笔者以"一个核心"、"两个方向"、"三个维度"、"四个层次"的思路进行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完善的"双创"平台,使高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地方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创新创业"简单粗糙"、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文章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义,分析了平顶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在国家政策方面,要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开设针对创新创业的贷款窗口,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投资模式。在学院方面,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在学生个人方面,要积极学习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提高并完善自身能力,加强对创新创业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全球瞩目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也一直在探索性地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研究首先指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例如创业教育评估功利化。其次,以深圳大学为例,分析与探究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的角度,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探讨如何结合地域优势和大学资源开展和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最后,对我国高等院校开创业教育各高校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探讨了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建设内容,并通过探索"互联网+"教学、微课、翻转课堂和智慧校园平台,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应该抓住和把握"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机遇,转变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提出"互联网+"思维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文章从4个方面对"互联网+"思维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和质量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