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本文介绍了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技术,对类似构件的预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为今后建设同类桥梁中完善设计、优化结构积累资料,为其它相似工程提供实际施工依据,为改进工艺积累实际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3.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大跨度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着重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张拉过程及工艺,提出了施工质量控制重点和必须注意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跨度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随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板)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等级公路桥梁建设中,但在后张法预应力张拉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诸如锚具碎裂、锚下混凝土开裂、滑丝与断丝等问题,一直是施工单位最头痛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桥梁的工程质量。现就后张法预应力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加以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为了缓解土地紧张局面,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在城市建设中出现,并且对于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逐渐向着深层发展。但是随着高层建筑地下深度越来越深,其施工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并且能够节约大量的建筑耗材。本文就对逆作法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在高层建筑地基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收入水平和生活需求逐渐提高,对建筑工程的需求量逐渐提高,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今后建筑工程施工时,更应该加强对施工逆作法的引入力度,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整体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8.
浅析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道路桥梁建设规模的扩大,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出现的质量问题也不断增多。本文首先介绍了预应力技术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了预应力技术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预应力技术在公路桥梁施中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锚具夹具质量控制,张拉设备质量控制,预应力筋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预应力材料质量控制、预应力筋及波纹管加工安装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预应力张拉质量控制以及压浆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了现浇箱梁后张法预应力质量控制要点,以确保现浇箱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我就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谈点个人的体会和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银行运用贷款方式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从1985年算起,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十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在金融界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科技金融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legitimacy, accuracy and currency of land tenure information in urban informal settlements, site-and-service schemes and rural land restitution cases. Video images of landholders providing testimony as to their rights, interests and obligations regarding land, and palmtop computers using icon-based graphic interfaces, are two such technologies. Video imaging has the advantage that respondents can describe unusual situations in the tenure system on camera that might not normally be recorded in a written document, and thus improve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record. Palmtop computers that can be used by community members to collect socio-economic data are one of many tools that enable a community to work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land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d record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pilot studies of how video images were integrated into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with spatially referenced socio-economic data collected with a palmtop computer linked to a hand-held Garmin II Plus receiver. Thes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as a part of a research programme in land tenure and cadastral systems in a rural community and an urban informal settle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