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据求真     
晴天 《数据》2005,(4):1-1
时下,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不法分子通过虚构事实、发布虚假信息和签订虚假合同等手段,用注了水的一系列"数据"误导、欺骗企业和消费者,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其实,这也是一种数据层面的欺诈。笔者不妨在此提供如下数据,提醒人们警觉:  相似文献   

2.
浅草 《人力资源》2015,(4):58-59
台湾音乐团体"苏打绿"有一首歌《掌声落下》,描写了一个用网络膨胀自己的人,他狂热地爱着自己虚拟的模样,在网络中人似乎拥有了力量,但其实只是假象。这首歌真切地描写了在网络上出现的争吵、欺诈,或是人们的抱团、称赞等都比现实生活中来得迅速、强烈这一现象。虽然人们在网络上的评论异常尖刻,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吵到最后,没有人会听你说话;光是情绪激动,却不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既然这些网络极端行为既无用又不健康,那为什么人们的网络言论表现得极具攻击性呢?  相似文献   

3.
价格欺诈、服务欺诈难道真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原来不该发生的"故事"偏偏发生在我们周围,消费者为什么总有诉不尽的冤屈?为什么总有一轮又一轮欺诈消费者的热点爆发?为什么又让消费者总感到求告无门?处理起来又总感到所依法律法规不那么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观点快递     
■通胀恐慌心理比通胀更可怕姚景源说判断通胀与否要看两个方面通货膨胀到底有没有来临?这是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在全国企业家活动会上说,中国经济总体上说不能算过热,通胀缺乏依据。他认为,目前的通胀恐慌心理比通胀更可怕,这对经济发展很不利。姚景源说,判定是否通货膨胀的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个数字正数是通胀,负数为通缩,如果正数为两位数的话,就是恶性通胀,一位数的时候是温和的通货膨胀。中国能不能出现通货膨胀,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消费价格能不能够继续上涨。去年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本刊1996年第6期刊登《消费者疑假买假胜诉经营者知假卖假价诉》一文,读者来信颇感兴趣。今将《南方日报》上登载的《民法专家以身“试”法》一文刊登于此,读者可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在京城激起波澜。人们特别关注它,不仅因此案判决疑假买假打假的消费者获得增加赔偿,这在全国是第一例;还因这位消费者─—何山,本是民法专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起草人之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  相似文献   

6.
不公则难平     
《不公则难平》的作者是资深记者,还是中国消协的理事,又是"万里行组委会"的一员。质量问题撞上他,该迎刃而解。然而……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当事人心里最明白。一个消费者"成熟"一次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让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完备的地位,不公平!这是投诉难和价格欺诈的根源。所以,仅"谈质论价"是不够的,因此,本期起将"谈质论价"改为"公平广场"。  相似文献   

7.
又是3·15。王海,好样的王海!是他高唱出一曲国际消费者之歌:起来,不愿被欺诈的消费者!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我们的权益而斗争。打假,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靠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8.
国家工商局根据《消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并于1996年3月15日颁布实施了《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在这个《办法》中,确认了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十三种欺诈行为的具体表现,这是我国立法上首次以成文的形式对欺诈消费者行为作出的规章规定,对防范和认定欺诈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从现行的我国有关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规则来看,笔者认为原则性比较强,可操作性欠缺。如笔者亲自处理一起消费者投诉就遇到了法律的“盲区”:一消费者在大连某…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怎样免受商业欺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欺诈行为已经严重危害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成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一大公害!据调查,目前使消费者受骗最多的商业欺诈手段是直销、让利销售、平价销售、有奖销售和批发销售等。商业欺诈发生在各行各业,最常见的商业欺诈行为是短斤少两、伪劣假冒、虚假广告、预付款不兑现等。对此,广大消费者无不痛恨万分!由于受不法暴利的诱惑,许多商家见利忘义,以致商业欺诈花样百出、无处不在,堵不胜堵,防不胜防,稍不留意即会上当受骗。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商业欺诈呢?一、依法维权,该出手时就出手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很多消费品…  相似文献   

10.
"真数码纯平"、"纯平新一代".广东乐华彩电这两个"新概念"弄得消费者一头雾水.同一款型号的彩电可以有几种名称?可以当几年的"最新产品"?可能大多数的消费者对此不会去"较真",可四川洪雅的一位消费者凭着一股"较真"的劲头,发现了一件大秘密同一款乐华RE29ME彩电竟有两种称谓,而且连当了3年的"新产品".近日,四川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通报了此事,并认为,乐华彩电有误导和欺诈消费者的嫌疑,涉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  相似文献   

11.
中消协公布上半年受理投诉情况指出,当前在某些领域,经营者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仍然大量存在,而消费者的事后维权却困难重重。中消协投诉与法律事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上半年投诉情况看,《消法》实施虽然已近10年,但在一些领域,经营者欺诈消费者行为仍大量存在。近几年,由于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造成消费者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数量和金额都不断上升,今年上半年比去年上半年分别上升28.8%和31.6%,为5613件和692万元。经营者利用合同欺诈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日益突出,今年上半年营销合同的投诉上升54.8%,上升幅度较大的商品和服务是移动电话、咨…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在面对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时候都不免要发几句牢骚,认为这几年由于国门大开了,经济搞活了,苍蝇蚊子也跟着飞了起来.似乎不"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产品质量问题.这其实大错特错,事实上,在没有"改革开放"的1979年之前,中华大地上同样出现过许多假冒伪劣产品,由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并没有警觉出其可怕的危害,有许多假冒伪劣商品甚至一直作为生活必需品在使用.生产者和使用者并没觉出其有什么不妥.但用现在的眼光和技术条件来分析,许多当时的合格消费品其实质就是危险性很强的假冒伪劣产品.  相似文献   

13.
论违约的惩罚性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一规定,发展了民法通则的赔偿原则,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核心条款.它的制定,是防治假冒商品、欺诈服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消法》实施以来,消费者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大大提高。尽管如此,消费者还是经常不明不白,糊里糊涂上当受骗。就拿食品消费来说,民以食为天,食品不合格是老百姓最担心的问题。种种见诸于报端的工业用酒精兑白酒、以工业盐代替食用盐,掺卤水、尿素、沥青等有害物质的黑木耳在市场上销售等,触目惊心的一幕一幕,使人们对基本的生活资料消费都要顾虑重重。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一个数字:1999年消费者因经营者欺诈行为而获  相似文献   

15.
大禹治水,与其堵,不如疏。治马路塞车亦如此。乘机动车不如骑车快,于是人们便会选择骑车。可自行车一多,与机动车混行,便会更塞车。"公交优先",则把人们吸引到公交车上,从而减少了其他车辆上路。问题是,我们的公交车有没有这大容量,大到让人们感到比任何车都快捷舒适?"公交优先"的思路不能只限于公共汽车上,还应扩大思路,同时,"公交优先"必须真正"优先",治不住乱占公交车道的其他车,公交优先还是空的。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当今社会,能力和素质的地位比任何时代都高,"本领恐慌"也比任何时代更加可怕.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住宅建设,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住房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一个热点。与此同时,在住房销售、装饰、维修及物业管理方面,欺诈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广大消费者对此反应强烈。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不仅关系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而且关系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落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消费者遭遇的不再是缺斤短两盛行的传统模式消费欺诈。面对越来越有"智慧"的商家,消费者还需要重新练就一身辨真识假的本事。在新的消费环境下,在又一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时,《中国质量万里行》根据消费者的投诉和记者的调查,在众多消费陷阱中,总结整理出当前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新十大消费警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相似文献   

20.
泽华 《企业文化》2015,(1):10-12
人们都知道,只有诚信经营,杜绝假冒伪劣和欺诈,电商才能健康发展.然而,近些年来,电商平台上假冒伪劣充斥其中,消费者屡屡上当受骗投诉反映.诚信问题屡查不断,假冒伪劣屡禁不止. 诚信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市场和利润,但它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