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效益论与发展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人类发展观先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与发展、经济增长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思想和社会领域的一场革命。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知识经济理论是人类社会几乎同时出现的两大革命。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欣 《技术经济》2003,22(3):17-18
<正> 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特征,以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兼顾人类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为途径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产生危害,使人类生存发展持续到永远,并生活的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6.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一大进步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三月的一次讲话中提出:“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既要考虑  相似文献   

7.
周琦 《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50-251
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到新阶段而总结出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对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工科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缺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和紧迫。大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公共课、专业课、社会实践、德育和素质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训练等等。  相似文献   

8.
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发展战略却是历史的,可变支的。人类长期没有意识到工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的深刻性,却沉醉于高速增长的胜利喜悦中,把这种“高增长、高浪费、高污染”的发展战略视为当然的、不言而喻的和可持续的,是不思改弦更张,环境的全球恶化的事实和罗马俱乐部等学术团体的呐喊,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正处于矗性的大觉醒之中。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会计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全球的基本发展战略和行动指南,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结果与创新。会计结束后,我国政府就在世界上率先推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确认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这是顺就世界发展潮流,从我国实际出发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发展观,生存发展危机本质上是价值观异化的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力变迁的决定因素,科技发展导致社会各个系统的调整与转变,致使其传统的价值观失去原有的合理性。生态化科技创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本质特征是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发展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毛文彬 《经济师》2005,(9):295-295
可持续发展观,是当代科学形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为加强农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农行临海市支行、临海市农村金融学会联合举办了“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从农行“人本管理”、客户关系、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完善内控机制以及加强市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展开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实践对策与建议。现将本次研讨会的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从二十世纪中叶算起,人类曾经出现过新旧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发展观。旧发展观强调整个社会的发展要以物为中心,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由于其物本性、片面性、短见性和极端功利主义的缺陷,使人类社会在这种观念指导下造成了自然环境恶化、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也加剧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纷争和对抗,从而走向社会危机。鉴于旧发展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恶劣后果,到七八十年代它就被后来形成的新发展观所取代。新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发展,它是先进的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孟庆国 《发展研究》1999,(11):29-30
1、可持续发展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过程。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下行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变这种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手段,能够而且必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但现实中的科学技术仍然经常性地用于破坏多于发展的发展过程。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无疑给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社会经济放在首…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是20世纪末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因技术的伦理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有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让基因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当前,坚持这一原则,就要从人类自身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方面树立新观念,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进行立法,从科学家努力和公众理解两方面营造基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观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何为社会发展观?社会发展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关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看法,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摸索、总结中形成之结晶。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相类似的,包括维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如人口、土地、粮食、水、天然资源(动植物、矿产资源等)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资源、环境、生态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讨论了它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指出生态是生物资源(或称生命资源)与其环境的复合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形态、功能特征的总合。阐明在强自然主义或强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主义,才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人类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正负面影响及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最后介绍了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发展史,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存在纵向与横向的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物质财富最大限度的增长为中心的一维发展观曾经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被称为传统发展观。传统的“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正是依据这种发展观确立起来的。随着这种战略的推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愈演愈烈,不仅威胁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面临挑战,人们开始对发展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这推动了发展观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 ,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财富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在人类企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之下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必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破坏 ,超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严重威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而 ,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应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正确认识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优化自然生态环境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