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一个团队中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可以说,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关键。人才也有高低之差,如何识别出企业中关键人才,人尽其用,发挥其最大的源动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是做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学习的一项管理技能。本文从价值观、团队合作和绩效表现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涉及了“识人五法”“识人六闻”的识才之法,希望共同为企业识别关键人才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
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不细观则不能明识,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古人云: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善,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受,贱则观其所为”。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的家训《戒子》篇云:‘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位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精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去培养企业的人才?诸葛亮的家训给了我们以启示——节俭养其德明朝庄无臣有言:“有德之士,如夏日之前,冬日之炉,不求亲人而人自亲之。”可见德之于人是何等重要。在企业中,培养人才之德,方法多种多样,但诸葛亮的“俭以养德”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权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可见德的养成需…  相似文献   

4.
有企业提出过这样一个口号:“有才有德,破格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我本人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因为它忽略了企业本身对人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环境对人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很大的塑造作用,在使人进发激情方面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5.
识才与用才是一门学问。企业领导者只有识才有方,用才得法,才能提高领导效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人不了解而盲目地委以重用只会使企业受损,古往今来,在用才问题中的失败之训屡屡不鲜。现代企业家确立什么样的识才与用才新思维,将广泛蕴育于干部、工人队伍中的人才选拔、重用于各个岗位上,是关系着企业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基于此,本文试就企业领导者识才与用才的新思维,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最关键的问题。现在,一方面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各界,都深感所需人才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严重短缺。然而另一方面,事实却又表明,我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能人很多。在一些条件适宜的单位和地方,他们正在崭露头角,大显身手。看来怎样有效地识才、用才的问题,是急迫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品德重要,还是才能重要 问题:公司在招聘和提拔人才时,常遇到品德和才能难以取舍的矛盾,请问专家如何处理? 解答:我们建议对人才的最佳选择是德才兼备。对有德无才或者有才无德的两类人都不要选取。光有品德没有才能,他本身不能给企业创造财富;光有才能没有品德,他可以给企业创造财富,但也可以  相似文献   

8.
刘琰 《人力资源》2004,(12):34-36
问:您最欣赏哪句识才箴言?答:列宁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能讲没有人才,关键是看你想不想去发现人才。”问:您最崇拜哪位著名企业家?答:已故的美国钢铁之父卡内基。他的碑文是这样写的:“一位知道选用比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自己工作的人安息于此。”这是他生前写好的墓志铭。  相似文献   

9.
马超 《人力资源》2011,(10):42-44
识人与容人是企业人才选用的前提人的素质不同,这叫做才;某种素质能胜任某种的工作,这就是"能"。胜任岗位要求人员有对应的才能:如果一个人的才和某个岗位要求的能力不匹配,那么,他就不能担任这个岗位,应该去匹配另外合适的岗位。纵横家刘邵在其《人物志》道出了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前提:了解人的偏才特征,容人所短,  相似文献   

10.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有一句甚为企业界所赞赏和推崇的名言,叫做“制造产品之前先要制造人”。这句话不仅说明松下公司对人才的重视,还向人们揭示这样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即:任何企业要想有高科技、高质量的名牌产品的产出,就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先,使职工成为德、识、才、学、体等方面的有较高素质者。正所谓首屈一指的企业有着首屈一指的人才,每一个名牌产品的前面有一位名牌企业家,背后有一群名牌员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为指导,联系实际,就人才的发现识别、考察使用问题进行了论述。强调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识人理念,确定识人的主要内容,运用多种识人方法,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识人和用人。民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其中也道出了成就事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那就是用人。对于企业家来说,事业要兴旺,企业要发展,始终存在着如何用人的问题。所以,一个现代企业家只有吸引更多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调动他们的主现能动性,才有可能在企业发展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把自己塑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为了更好地做到知人善任,企业家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善于识别人才中国有句古话,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企业家必须在发现人才上下功夫,努力使自…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人”是财富的“焦点”。 对高科技企业而言,钱是赚不完的,真正的财富是人。因为企业的“财富”归根结底源于人力资源,人才才是企业最宝贵的智力资本。那么,高科技企业是如何实践“以人为本”,构筑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人才平台的呢 ? 微软公司:雇佣有潜质的人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在我的公司里,我更愿意雇佣有潜质的人,而不是那些有经验的人,因为从长远来看,潜质更有价值。如果雇员以加薪或提升作为条件威胁要辞职,那么即使会造成短期的麻烦局面,我也让他们走,因为不受眼前因素左右的雇佣…  相似文献   

14.
周和毅 《企业导报》2001,(11):32-32
<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一代文豪韩愈对埋没人才的现象发出的感慨。在如今的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许多领导者总是片面地感叹人才缺乏,却很少认真地总结一下自己的识才用才思路是否科学,很少反思一下自己在识才选才中存在的偏差。下面的几个不等式颇能说明问题: ●人才≠纸才 人才不等于一张纸(文凭),嘴上谁都在这样讲,但实际上文凭等于人才的幽灵时不时还在游荡。文凭与才能确实有一定关系,特别是那些经过正规学校严格训练的文凭。但是,文凭与才能又有差别,如在现实生活中,持同等学历人的才能往往就有很大差别;即使文凭与实际知识相符的人,由于用非所学,或用  相似文献   

15.
识人与选才     
王方华 《上海管理科学》2011,33(1):F0002-F0002
识人选才为当今组织之要务。无论党政机关选拔干部,还是企事业单位选聘人才,都需要把握好识人选才时的要素和细节。然而,如何识人选才各组织的标准不一。更缺乏能知人善任的伯乐了。这涉及到识人选才时如何处理好德与能,思想与行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企业需要高级人才 人很多,像鱼一样到处都是,但人才可不能像鱼一样在市场上可以买得到,能买得到的就是普通的人。所以,你需要关键人才,就要去自己亲自物色,并花相当长的时间去培养感情,不要有志在必得的心情,但普遍撒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发现人才、挖掘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人才文化演进的表现。市场经济越发达越要发现人才、挖掘人才,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古人云:“人无才。不可立于世”,而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无才不立,政无才不威,商无才不富。企无才不强。”所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企业发展只有人力资源状况差别和开发运营手段不同,条件和规则都是一致的。目前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市场平台,对人才强化管理,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张翠红 《活力》2009,(25):192-192
识才、用才、爱才、聚才,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顶系统工程。识才是用才的前提和基础,用才是爱才的最好表现,爱才是指对人才的爱惜和保护,是聚才的保证。聚才是我们面向21世纪挑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要效果,不要借口。物流以时间消灭空间,商流以空间消灭时间。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想干与不想干”是有没有责任感问题,是“德”的问题;“会干与不会干”是“才”的问题,但是不会干是被动的,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干;“能干与不能干”是创新的问题,即能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不容易?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企业发展的空间无限大,企业与用户的距离无限小。要…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重要的是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上来认识和使用,因为人才不是砖,不能随便搬。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现在所有的企业都在说“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呢?原来,资本所有者们都指望通过引进人才,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人才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利润问题。事情挑明了其实也就这么简单,没有人是为了摆谱或者显示自己有多么爱才而去养一批人才的。与此同时,面对企业为了利润而引进人才,“人才”自己也得清楚自己能吃几碗饭(口语:“吃”指创造,“饭”指利润,“吃几碗饭”指能创造多少利润);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才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