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探讨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途径、措施展开深入的分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石琳 《西部旅游》2022,(17):73-75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中心,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程度逐渐加深,两者互相促进,为地方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许多地区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民风民俗和风土人情,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以文化旅游融合为背景,对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学旅游成为一种受大众关注的新型旅游方式。许多旅行社在对研学旅游的认知方面还有不小的偏差,加上市场的多元化,没有给游客带来良好的个人体验,这也是研学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大难题。本文就南昌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的研学旅游发展方向及策略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谢春生 《当代旅游》2022,(12):77-79
目前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资本方和从业者对接困境、文化产业融入不足、有关主体融合意识差等问题,导致产业融合过程中宣传工作落后、体育旅游项目消费者体验不佳等问题。我们要改革产业管制,保证投资方和从业主体有效对接,保证社会资本不断注入;融入文化产业,以确保解决目前存在的较为棘手的策划宣传、项目设计等问题,让体育旅游产业实现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不断提升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张茜平 《当代旅游》2022,(11):109-112
梅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祖源文化之一,梅山地区闭塞的地理环境,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但其保留的原生态景观提供了依托乡村旅游致富千家万户的可能性[1]。中国梅山文化园是梅山文化呈现的载体之一,文章基于对文化园的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访谈与检索文献,了解游客旅游感受、分析文化园的现状与不足。研究认为:中国梅山文化园要实现高质量的文旅融合发展,必须明确景区定位及受众需求、利用已有资源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开发力度,促使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孟妍 《当代旅游》2022,(13):22-24
文旅融合就是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文化和旅游的发展,通过文化升华旅游体验深度,从而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1]。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地,有着非常独特的工业旅游资源。本文提出唐山开展工业旅游的原则,探索适合唐山地区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希望对促进唐山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7.
牛伟 《西部旅游》2024,(3):11-13
文章对山东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探究,结果显示,山东省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方面,探索出了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模式;在政策支持方面,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整体来看,山东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还提升了社会和生态的整体发展水平,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8.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智慧结晶。在河南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正逐步走向深度融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项目众多,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河南省应抓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全面满足河南“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路径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品形态。产业融合的结果,使参与融合的产业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和专业附加,进一步促进市场发育,促进融合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市场需求逐渐从较为单一的"文化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元化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业融合指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之间在共生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终创立一种新型的业态和一种新的共生产品,并且这种新业态和新型的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能够迅速成长为一种新的行业。旅游产业协整,指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在共生发展中通过互补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在发展中不同产业仍保持着清晰的产业边界,双方之间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化的新业态。  相似文献   

11.
杨雅洁 《当代旅游》2022,(12):19-21
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也会拥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将文化与旅游进行完美结合,不仅能够使群众文化与旅游相互共存的要求得到实现,也是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发挥群众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功能,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将能够对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进行打造,并对旅游景区的文化内容进行全面展现,增强文化和经济实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群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展开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群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旅游与农村商贸流通融合发展将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升级。目前,乡村旅游与农村商贸流通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如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深度融合与产业链延伸不足、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不足等。据此,文章提出完善“旅游+流通”服务体系、延伸拓展产业链、数字赋能推进“旅游+流通”双向深度融合、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与治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策略,以期推进乡村旅游与农村商贸流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碧玉 《当代旅游》2022,(11):76-78
当今时代,文化与旅游的产业整合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探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的整个背景及产业关联基本信息,并阐述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整合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与旅游进一步融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寇凯 《西部旅游》2023,(18):26-28
<正>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夜间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向之一,引起了人们的热烈探讨。夜间旅游展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夜幕降临后,城市景观焕发出别样的风采,各种夜间活动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然而,夜间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和文化传承问题等。文章通过深入研究文旅融合、城市夜间旅游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以及夜间旅游的重要性和市场趋势,以期为城市夜间旅游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体验已经成为当前旅游者越来越看重的旅游需求,而民宿的兴起也源于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本文主要针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展开研究,分析其区域内体验式旅游资源和民宿发展情况:一方面,就目前体验式旅游发展情况看,资源利用不充分,体验产品层次低,体验整体性不强.另一方面,皖南民宿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期,其典型特色、...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现状,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宣传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融合意识;二是创造性转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三是引入精英,促进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与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四是共享体育场馆设施,增进体育文化遗产交流。  相似文献   

17.
贵州体育非遗近年来受到许多研究学者的重视,并且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发与利用。本文针对贵州省体育非遗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无论是非遗保护传承,还是旅游特色发展,都需要通过创新平台载体。以贵州体育非遗与全域旅游融合为契机,走符合贵州体育非遗发展路径,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将非遗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知名旅游城市,其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常也一直走在其他城市前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黄山市就属于其中的一个。文章对安徽省黄山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促进黄山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缪炜  徐晔 《当代旅游》2022,(14):10-12
市场需求、市场关联、技术推动,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推动力。文化旅游企业应把握好底层逻辑,积极创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依据市场供需合理设定现代网络营销策略,开拓“技术+空间”特色创业创新空间,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亚 《西部旅游》2023,(18):32-34
<正>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贵州拥有众多饮食类非遗,独具特色,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在研究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贵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发现贵州现有的饮食类非遗存在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方式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进而提出政府积极引导、构建品牌体系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应对措施,促进贵州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