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经济的增长是资本、劳动、自然资源与人为技术4方面要素的投入推动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任何要素的边际效用大小取决于这种要素的稀缺程度,某种要素越稀缺,其边际效用就越大。边际效用是什么?在市场经济社会,一种产品或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劳动负效用与农户生产决策模型的重构: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家庭经济活动的研究,闲暇效用并非一个恰当的处理方式。本文引入更为本原的劳动负效用概念以替代闲暇效用,重新构建农业家庭生产决策模型。新模型区分了家庭自有劳动与雇佣劳动,劳动负效用与消费正效用之间的平衡构成新的均衡点,家庭的预算约束也从资本利润放大到了全要素的纯收益,利润最大化只是特例。分析表明,新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农户生产决策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争议,可为不同类型的农户经济活动提供统一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产出要素的无效率是整体无效率的主要推动力,且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下降趋势,非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上升趋势。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最佳技术前沿,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是三大低值区。GLTFP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技术进步是GLTFP增长的核心动力且贡献度达121.06%,而技术效率对GLTFP增长有制约作用且贡献度年均下降0.9%,产出要素生产率变动是推动GLTFP增长的核心要素,且非期望产出要素、投入要素、期望产出要素对GLTF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4.
海洋经济与海洋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江 《财经科学》2000,(6):16-19
海洋经济活动是人类以海洋资源为劳动对象而进行的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部分,陆地是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海洋则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海域载体。海域空间在其构成要素上,无论节点、域面、网络都可以在陆海相连满足人类活动空间载体的要求。同时,海洋经济开发本身不是一个或几个独立部门的经济活动,它是由陆地经济的某些部门在海洋空间上的延展。本文从区域、经济区域和海洋经济区域的要素构成这个角度,论  相似文献   

5.
曾凡 《当代经济》2016,(25):10-13
当前,几乎所有支撑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或根本性变化,加之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和国际经贸体系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必须顺应局势,通过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红利空间.创新之所以能够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于其抵消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突破要素短而缺引致发展瓶颈的功能.创新是一个实现诸要素社会性整合的有机、开放、动态的体系.创新体系内,创新主体依托于创新环境,在创新机制激励引导下,对创新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不断提升系统集成和协同创新能力,由此驱动科技进步、制度变迁与经济系统的发展和升级.因此,从国家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从劳动异质性视角拓展要素替代弹性分析;并首次联合运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过程分析来揭示要素替代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三大区域各自的要素替代弹性变化显著不同,但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效应却彼此具有一致性.其中,东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明显地存在着0.805的增长门槛,只有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越过了门槛值,与区域增长具有尚不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支持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三大区域的资本-技能互补性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都不明显;劳动-技能替代弹性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增长效应,显示出各区域存在着人力资本红利.值得注意的是,与均衡增长路径上"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不同,在考虑劳动异质性和技术非效率的前提下,中国地区增长更支持"劳动-技能替代弹性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结论.文章为甄别新常态下的区域增长潜力转变、剖析要素匹配合理性及产业结构调整可行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综合经济活动的展示,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给力保障,工程建设作用不可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繁荣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工程建设发展规模在不断地伸展。在许多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各个要素构成的联系以及独自效用的发挥。其中包含着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事宜,它是保障工程建设正常运转的必备操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效用,本文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当前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档案管理的内涵、作用以及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有效开展基建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考虑"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超效率SBM模型,采用全局参比的Globe-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中国283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以年均3.5%、1.2%和2.3%的速度增长,GTFP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作为"绿色软技术"的技术效率贡献相对不足;(2)三大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幅东部>中部>西部,技术进步差异是GTFP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和环境政策在城市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存在异质性;(3)超大及特大城市、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领先优势,且研究期内不同层级城市GTFP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参数化共同边界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环境约束下2000—2010年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实证结果表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不仅绿色发展效率高,而且生产技术水平更加贴近潜在水平;总体上,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而中西部地区却表现出负增长的现象,东部地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表现皆优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的分解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成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全雩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纯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甚至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消极的作用;从纯粹技术追赶来看,东部地区的生产技术不断靠近潜在生产技术,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生产技术愈发落后于潜在水平的趋势;潜在技术相对变动方面,三大区域都表现出技术发展空间不断压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羽毛球运动作为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简单性等特性的活动,在全国风靡不息。而西安市作为羽毛球运动蓬勃发展的区域,分析羽毛球爱好者的消费行为,探究羽毛球运动的盈利模式,可以促进西安体育经济的发展。由于不同收入的消费群体对于羽毛球运动的价格变化产生相应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消费者对于羽毛球运动的消费效应,是由羽毛球运动的品质价值、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社会各阶层的分类所共同作用的,从基于序数效用理论来进行消费行为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探究羽毛球爱好者的消费特征、动因;另一方面,可以探究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1.
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与管理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组织中的导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一条基本规律,其含义是随着消费者连续地增加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他从该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得到增加的满足感是递减的。本文试图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入组织群体中,揭示组织成员的诸多行为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据此提出对管理艺术的思考,即组织的管理者如何针对成员产生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启动管理艺术,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追求最大的管理效果。二、组织成员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笔者认为,组织成员的诸多活动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现…  相似文献   

12.
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在构建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与熵权法,共同测度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并进一步从区域内视角出发分析各省份变化态势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四大区域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之势;四大区域内各省份之间创新要素配置水平的相对位次差异显著,且呈现不同变化态势。因此,应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模式、健全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增强存量配置合理性方式,加速推进中国创新要素配置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品牌机理与构建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区域品牌是以区域作为一个品牌的特定名称,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和品牌营销等行为活动的复合体,是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大表征,本文论述了区域品牌的构成要素和形成条件。简要分析了区域品牌对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效用,明确了打造区域品牌活动中各方主体的主要职责,提出了打造区域品牌的组织模式和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4.
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在国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主张贡献分配论 ,分为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凡是能够增加商品效用的因素都可作为创造的主体参与价值的分配是参与分配的依据。另一种观点主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技术的所有权。并对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有工薪分配、分享分配和市场分配三种 ,同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也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福厚 《现代财经》2006,26(7):23-27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做出贡献的能力,这一能力因投资国与东道国或经济区域生产函数的不同而贡献的程度不同。通过对我国及三大经济区域FDI部门和内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的实证比较分析表明,生产函数的不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同;我国及三大经济区域引进的是先进的生产函数,这种先进性表现在FDI部门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于内资部门要素边际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张昆仑 《现代财经》2004,24(4):8-10
边际效用学派所揭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没有囊括所有增量消费效应现象,为此应将消费者的消费进行分类并引入时间概念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准确表述应为“边际效用趋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实际上是唯物辩证法质、量变化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与正统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优胜劣汰规律”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和政府对碳排放的日益关注,低碳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构造超越对数函数模型对物流业不同能源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开始我国物流能源利用效率在显著提高,尤以天然气能源投入的贡献最大;电力、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可以有效替代石油和煤炭,并且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技术进步速度要快于石油、煤炭,未来物流业高碳排放能源将被清洁能源逐步替代。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耗的实际现状,可以为政府、企业发展低碳物流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收敛,地区间人均产出的变异系数从1995年的0.4,下降到2004年的0.33,地区间增长速度的变异系数从1996年的3.01,下降到2004年的0.73;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对缩小地区间工业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越显突出,对地区工业增长的贡献超过60%,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异系数从1996年的1.16,下降到2004年的0.665;要素投入贡献的地区差异非常巨大,而且变化不定,通过要素投入缩小地区间差异的效应逐渐减弱;地区间的技术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从1995年的51.6%,增长到2004年的76.5%。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已成为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工业起飞阶段的增长特征更符合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区域工业经济收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依次递减,多数省份是由于技术效率未得到改善而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三大流域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并不同步,产业结构整体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并不理想;三大流域分别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也因地区差异而存在不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分别受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珠江流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促进作用。为实现三大流域“双碳”目标下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促进技术效率增长,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因地制宜推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潘丹  应瑞瑶 《经济地理》2012,32(7):113-117,128
为准确揭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势,在整合国内外1982—2011年46项有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时间趋势方面,1978—2008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3.17%,并且呈现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损失并存的特点;空间格局方面,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三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主要源于农业技术进步。上述结论是基于一系列的不同作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数据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综合结果,能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