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结构失衡日趋严重。对内看,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储蓄始终大于投资;对外看,表现为顺差、外汇储备激增,国际收支失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  相似文献   

2.
Feldstein-Horioka之谜的中国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春海 《世界经济》2007,30(1):39-48
本文在对Feldstein-Horioka之谜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利用1978~2004年的数据,分析中国的储蓄-投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在长周期样本中,中国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并且国内投资对国内储蓄的敏感系数较高;在分阶段的短周期样本中,资本流动性的变化对储蓄-投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资本流动性不能解释中国储蓄-投资关系的特殊表现,主要原因之一是储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不可分性,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海外经济评论》2006,(25):30-31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9日】中国政府表示,将为国内企业对海外的大规模投资提供便利,这是中国放开资本项目管理的最新举措,也有利于纾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以及外汇储备增加迅速,人民币升值之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同时,由于非国际性货币的原罪现象,中国已经陷入了“高储蓄两难”境地。本文通过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源剖析,针对人民币汇率困境下的“高储蓄两难”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毛中根 《山东经济》2005,21(2):29-33
开放经济下当前中国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国内大规模储蓄和外资大量流进;中国国际收支表现为双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与此同时,国内资金也在大规模地外流,出现了资本流动怪圈。这种资金供求非均衡状态有许多负面影响。而国内大规模储蓄是居民理性选择的结果,引进外资又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较好的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外汇储备不断快速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并不同步增长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际社会对华贸易的贸易摩擦,这不利于外汇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于歌 《中国报道》2008,(5):60-62
国内投资黄金必须首先承担汇率损失。除非国际期货金价能够大幅上涨,且幅度远远高于人民币升值幅度和人民币银行存款利率之和,在国内投资黄金才有红利可图。  相似文献   

8.
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企业的出口额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人民币汇率面临进一步升值压力的条件下.中国需要转变出口增长方式.通过扩大进口、增加内需来缓解贸易顺差进一步增长。人民币升值为中国购买相对便宜的美国资产带来机遇.我国需利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加快对外投资步伐.通过全球范围的跨国投资实现中国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逐渐消除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汇改后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有所减弱。但是,外汇持续大量流入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这导致货币供应的过快增长,制约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市场流动性充裕,加剧了银行信贷扩张和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万亿元,相当于今年全年信贷投放计划的一半多。这些贷款其中相当部分是对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可能加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同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还进一步引发了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注,可能激化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0.
《沪港经济》2005,(8):8-9
赵晓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涨幅,其中肯定有热钱的参与,尽管人民币升值的整体压力在下降,但外汇流入增长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没有减小。6月末,日本外汇储备为8435.37亿美元。照这样的速度增长下去,中国的外汇储备将会很快赶上日本。在增加的外汇中,约有40%是无法解释的,这里面肯定有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同时,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容易产生扩大出口和降低进口的冲动,这也使得我国贸易顺差巨增。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越来越受中国及整个世界经济关注的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分析,引出了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人民币升值三者的因果关系,并分析了由此对国内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难点,得出了外汇占款因素正越来越成为央行货币政策中的关键考虑因素之一,它也成为制约国内的货币政策作用的重要因素。目前央行货币政策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宏观经济增长带动的贷款大幅增长、物价继续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而要平衡三者的关系是目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耍难点.  相似文献   

12.
王恕 《中国经贸》2012,(24):88-88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风险与损失:人民币升值方面,外汇储备市场价值方面,储备货币贬值方面,外汇投资失误方面,外汇储备被冻结方面。本文分别从人民币升值、外汇资产市场价值降低、储备货币贬值、外汇储备被冻结、储备投资失误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外汇储备风险与损失问题的讲解。  相似文献   

13.
王晶 《中国经贸》2014,(10):148-148
近年来我国要阻止外汇储备继续增长,给我国货币政策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巨大压力。本文观点是:要合理控制外汇储备规模,不应指望人民币继续升值。更好的选择是加快改革以消除国内的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同时稳步推动资本账户扩大开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文章提供了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意味着中国未能真正利用外国储蓄为国内投资提供融资支持,相反,中国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成为了资本输出国。文章分析了双顺差的本质以及国内储蓄-投资缺口同外汇储备变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双顺差的政策根源以及可持续性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双顺差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只有实现畅通人民币资本内外循环,才能真正提升中国资本的话语权。继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出现1998年以来首次季度负增长后,2012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238亿美元,但此后的二季度再次出现季度负增长,较上季减少650亿美元,三季度增长500亿美元,四季度微增200亿美元左右,全年储备资产增量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16.
周斌 《上海经济》2007,(11):60-62
中国宏观经济可持续高增长、资本市场制度大变革、人民币稳步升值及充裕的流动性、上市公司盈利高增长,这四大因素构成了支撑中国证券市场长期繁荣的钻石体系,中国证券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投资价值的证券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行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海外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海外投资对于国内投资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是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对这种挤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弱化效应;分行业来看,海外投资对资源型行业和部分服务业的国内投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制造业和战略性资产行业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分不同所有制类型看,海外投资对于内资投资和非政府主导行业的投资具有显著抑制效应,但是对政府主导的投资呈现出一定的加速效应。因此,要审慎认识和把握中国企业"走出去"对经济增长的复杂影响,弱化对"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和扶持受海外投资冲击较大的行业。  相似文献   

18.
对人民币适度升值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秋高 《特区经济》2004,(10):31-32
<正> 我国出口迅猛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多。许多国家认为我国不公平地低估了人民币汇率,致使来自我国的廉价商品大量出口,给他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很高。 在国内,主流的观点认为人民币不宜升值,其主要理由为:如果人民币升值,可能会使我国重新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潭;人民币升值会减少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降低利润率;人民币升值会减少经济增长;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失业压力等。 笔者认为,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并不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第一,人民币适度升值对我国出口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我国当前这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2003—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静态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方差分析深入探讨了通货膨胀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国际原油、粮食及金属类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升值、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低利率导致的国内投资的放大是此轮通货膨胀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一Solow模型为框架,把投资分为外商直接投资部分和非外商直接投资部分(简称为国内投资),对我国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经济增长和投资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分别考察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的表现及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外商直接投资(国内投资)对GDP的增长的贡献约是外商直接投资贡献的1.69倍。2)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0.79%。3)在不同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