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政府由竞争而采取的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在中国特殊的经济分权模式下,这种赶超行为一方面加深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优先发展重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导致了过快的资本深化。文章然后提出了理论假说,最后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显著降低了劳动报酬份额;另外,文章还发现人力资本存量也与劳动收入占比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的"U形"演变趋势,特别是这一过程中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各种因素。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二元经济结构变动确实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动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使其处于"U形"曲线的左边下降段。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对外贸易以及FDI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有抑制作用,而劳均资本存量和财政支出则存在显著的正面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微观框架,本文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作为切入点,研究城乡二元转换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演变规律。一方面,当市场化改革推动产品和劳动市场交易效率达到足够高时,农村劳动力有动力转变为全职工人,而在劳动市场谈判能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厂商却有动力只招聘兼业工人,并维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来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劳动收入占比随着市场化改革中产品和劳动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而下降。上述两方面共同促成了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对此,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市场上的谈判能力,转变分工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兼业工人向专业农民和全职工人转变,能够减弱在市场化程度较高时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面效应,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民营企业要素投入行为为切入点,探讨最低工资制度对民营企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基于2005-2008年和201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民营企业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民营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降低了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通过分解影响机制发现,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的工资水平,带来正向的收入效应,但也导致资本替代劳动,产生负向的替代效应。整体而言,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为发挥最低工资制度对民营企业劳动收入占比的正向作用,继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贯彻相关法规实施、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成为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考察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通过理论模型构建,选取1998—2018年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时间段、地区、企业性质、人均资本水平等方面对劳动收入比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在上市公司的制造企业层面,劳动收入占比明显偏低,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并存在时间、地区、企业性质、人均资本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劳动收入占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劳动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影响企业产出,进而影响资本收益率;二是通过分配机制影响资本获得相对收入的多少,进而影响资本的收益率。为了促进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发展有效平衡,要大力提高劳动要素的议价能力,纠正简单将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绩效二者对立的观点,并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环境变化合理处理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6.
劳工标准作为一项新的贸易壁垒近来被许多发达国家反复提及,发达国家主张将劳工标准同贸易协议挂钩,对低劳工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征收超额关税,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优势.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工标准较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劳工标准与贸易协议挂钩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本文从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出发来衡量我国的劳工标准水平,并分析劳工标准与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欧运德 《时代经贸》2012,(8):104-104,107
劳工标准作为一项新的贸易壁垒近来被许多发达国家反复提及,发达国家主张将劳工标准同贸易协议挂钩,对低劳工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征收超额关税,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优势。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工标准较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劳工标准与贸易协议挂钩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本文从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出发来衡量我国的劳工标准水平,并分析劳工标准与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我国大部分省级单位的女性就业人员比重都有所下降。对我国1996-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女性就业人员比重的下降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该结果对不同的样本范围和模型设定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该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中的女性就业难问题。女性就业人员比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面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劳动收入的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保持不变,即劳动收入占比保持稳定。中国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本深化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转变这一增长方式的着力点在于纠正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促进经济稳定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Stolper-Samuelson定理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为分析主线,基于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和经适当完善的LP法,测度出了2000-2007年21个行业中连续经营企业的生产率,进而运用系统GMM估计法,从要素密集度异质性视角就企业异质性和出口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首先SS定理在中国是适用的,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量和总量均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有悖于SS定理现象在中国出现;其次要素密集度异质性企业生产率提升是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再次近几年,中国企业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提高,各产业的企业生产率呈现出高低端各自集聚的发展趋势;最后虽然中国企业整体层面劳动收入占比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部分所有制企业并未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1.
运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并利用2004—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及其他相关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曲线呈显著的倒U型,在样本观察期内两者正相关,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后政策效果更加明显;政府的财政收入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为负;第三产业占比、资本深化、劳动保护等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对外贸易等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盾 《经济学家》2021,(12):107-116
本文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Bhaduri-Marglin模型和内生性技术进步理论,利用我国1978-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提高平均真实工资率对我国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潜在影响.通过引入真实工资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分别核算东部与内陆地区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区制、使用更加全面稳健的估计方法等,对现有相关研究做出改进,并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工资拉动增长的区制.提高真实工资增长率,不仅会通过马克思-希克斯效应驱使厂商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总需求增长,而后者又通过卡尔多-凡登效应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这种效应在内陆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多措并举地提高真实工资增速,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内生需求创造与供给效率提升的协同,助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二元转型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为工资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点,论述了劳动收入份额随二元转型程度变动的"U"型规律。文章对199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总体及分组计量分析表明,二元转型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的"U"型关系确实存在,同时低水平组的劳动生产率负效应更大,随着二元转型程度的发展,工资效应的正向作用开始显现,而劳动生产率的负效应则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原因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与劳动收入比重之间互为因果。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会使行政垄断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下降,行政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劳动收入比重下降,进而会使资本实际价格下降,增强行政垄断企业的市场力量,加剧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程度。因此,减弱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是稳定劳动收入比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智能制造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基于嵌套的CES生产函数来构建含有智能制造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劳动收入份额理论框架,刻画智能制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通过构造智能制造指标体系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智能制造与传统生产方式之间的替代弹性决定了智能制造-劳动扩展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方向。根据“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发现智能制造与传统生产方式之间的替代弹性为互补关系,使得智能制造-劳动扩展型技术最终偏向于智能制造,从而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此外,智能制造发展提高了平均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但要素之间的互补关系使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本与智能制造产生超额需求,提高了资本和智能制造所得,限制了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因此,应完善收入保障机制,如降低劳动所得税收,通过收入再分配提高劳动者的福利保障,同时也要加强对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得与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相匹配,进而增加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推手,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2011—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加剧银行业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进程等渠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这种作用具有异质性,表现在失信环境越好、教育水平越高及城市规模越小的地区作用越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赋能劳动力的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数字经济的应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亚斌  吴江  冯迪 《经济地理》2011,(9):1499-1503
劳动收入份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差距,采用了中国2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收入份额既显著影响了收入差距,又通过GDP、人力资本、开放度等因素影响了收入差距,并且东中西部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一结论可为制定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我国职工和包含农民工在内的非职工就业人员在就业生命时间和就业稳定性方面有着很大差异,职工的收入接近其持久收入,具有较高的持久性,而非职工的收入持久性较低.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劳动者收入中,职工收入占比和非职工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的正影响,职工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弹性较大,接近单位弹性,而非职工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弹性相对较小.规范劳动合同,提高我国劳动力就业生命时间和就业稳定性,进而提高我国居民的职工收入占比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之后,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不断走低,而且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究其原因是,一方面分税制改革之后的税收结构不利于居民收入的相对增长,另一方面分税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的能力,从而导致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实证分析也表明,随着分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呈现出显著的下降特征。  相似文献   

20.
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工资被看作是导致1970年以后美国劳动收入在增加值中占比下降的主要因素。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此的进一步分析。以马克思对资本积累过程中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变化的相关分析为基础的理论拓展,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以说明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本文实证研究的结论基本支持理论分析的逻辑,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是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最主要解释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