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沪深股市内幕交易者的隐蔽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沪深股市中的内幕交易者具有隐蔽交易行为;合法获取内幕信息者的交易时距显著长于非法获取内幕信息者的交易时距;内幕交易者的交易时距与交易规模以及买入日到信息公布日的时长显著相关。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少波 《经济研究》2007,42(2):85-96
现有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这一定性扭曲了大股东侵害的实质,导致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对现有研究中关于控制权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作出了修正,指出并论证了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成本的补偿,是控制权的风险溢价,它的实现载体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绩效改进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它与大股东侵害无关。本文进一步提出超控制权收益这一新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及其与控制权收益的本质差异作出了界定和分析,解构了大股东的利益结构,指出大股东侵害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收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内幕交易频发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除了监管当局利用法律法规来监控和处罚之外,研究如何从公司治理层面对内幕交易进行防范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股票市场内幕交易和公司治理的现状,提出了防范和规避内幕交易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大股东控制权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对投资者和公司价值侵害问题,难以解释为何众多大股东控制企业能取得稳健的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增长率度量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考察大股东控制权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风险水平、规模、行业、信息公开度等变量后.大股东控制权与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仍显著存在,且呈现出倒S型的非线性关系。在非ST和PT类公司中.大股东控制权与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关系更倾向于正向线性相关。实证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股东控制权的提升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确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过份强调对中小股东的保护而忽视大股东控制权收益对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作用是不妥的,大股东控制权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事件研究法,考察了控制权转移对股东财富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短窗口还是长窗口,控制权转移之后股东财富都有显著地增加;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控制权转移之后股东财富的增加明显高于持股比较低的公司。这些结果意味着,控制权转移之后并未损害股东财富,但公司治理水平会影响控制权转移前后股东财富变化的大小。这说明在控制权转移进程中,还需要注意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控制权转移对股东财富的积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资本市场参与者认识控制权转移带来的经济后果问题,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相似文献   

6.
控制权转移的背景与控制权转移公司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本文分析了我国控制权转移的制度背景 ,并以 1 999— 2 0 0 1年我国A股市场发生控制权有偿转移的上市公司作样本 ,考察我国控制权转移公司的特征。研究发现 ,我国目标公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管理层的效率低下 ;财务资源有限 ;资产规模相对较小 ;股权较分散 ;股权流动性较高 ;市净率较高。Logit回归模型的拟合预测得到 71 8%的正确率 ,能够较好地拟合预测目标公司 ,但并不表明投资者能因此而得到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7.
刘茂平 《经济前沿》2010,(4):141-148
大股东获取控制权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得到补偿,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大股东有获得这种回报即控制权收益的正当要求。同时,由于大股东的控制优势,他们可能会利用公司治理、法律机制等不完善的治理环境侵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而获得超控制权收益。本文计量了这两种收益,修正了既有文献所认为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就是大股东侵害的观点,对大股东公司治理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控制权收益与超控制权收益——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燕  熊胜绪 《经济与管理》2010,24(8):74-78,92
多数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是一种掏空公司的行为。从企业能力理论视角来说,控股股东是基于其独特的组织资源和能力获取控制权收益,这种收益具有合理性,它是对控制性股东卓越组织能力的回报以及在组织过程中对控制权成本的补偿。而超控制权收益则是控股股东组织能力之外的滥用权力和钻法律漏洞所获得的一种非生产性回报,不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表现为对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侵害和掠夺。对控股股东侵害的规制,应在保护其合理控制权收益的基础上遏制其超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2001-2006年发生的407起上市公司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数据,研究了实际控制人性质、股权性质变更和控制权转让方式对转让溢价的影响,发现政府作为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具有与非政府实际控制人所不同的掏空方式;政府实际控制人将控制权转让给不具有政府背景的并购方时,更倾向于收取较高的转让溢价;在政府普遍干预控制权市场的制度背景下,异地出让控制权带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并购方收购目标公司的溢价越高,内幕交易越严重,宣告日前的累计超额收益成为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最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的研究是把Kyle(1985)定义的微观金融市场结构进行了扩充,使之包含两个同质的内幕交易者,且认为资产价值由基本面价值、企业内部管理价值和所处行业政策所带来增长机会价值三部分构成。分析了两个同质的内幕交易者只看到资产价值构成中的部分差异化信息,求解了均衡时的内幕交易者的策略函数和做市商的定价机制函数;分析了此种情形对市场紧性、深度和弹性的影响,以及该条件下内幕交易者的利润、资产价格中含有的私人信息等均衡性质,且给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学解释,实现了对Kyle(1985)新的延拓。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是证券市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由于公司控制权具有潜在的利益,制权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权收益主要是指股权分散时公司经理和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公司所有权结构从全球范围内看都是比较集中的,由此引发的代理冲突及其控制权收益就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如何衡量控制权收益,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约束和控制都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控制权竞争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与公司治理,通过形成制衡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减少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减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吞与掠夺,提高企业的业绩。但是,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公司治理效果受到股东持股比例、法制环境与机构投资者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是并购重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权转移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在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一些发达国家市场中所没有的特征,比如特殊的控制权转移方式。因此对控制权转移方式的研究对于我国控制权转移理论的完善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幕交易通常被各国证券监管部门认定为一种非法的证券交易行为,许多证券市场都引入了内幕交易监管法律制度。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公司治理角度来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着国内内幕交易监管效率,分析国内监管能否有效遏制内幕交易行为,并从公司价值角度探讨了特定公司治理背景下内幕交易行为能否受到市场自然的惩戒。由此,本文提出了改善监管效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邹晖 《经济问题》2008,(4):109-111
目前的研究对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的效果褒贬不一.从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出发,以1997~2006年10间发生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公司为样本,对国有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与控制权私有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国有股东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方面的双重作用:总体而言,国有股东相对于非国有股东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者利益保护,但在相对控股的范围内,更高的持股比例将导致投资者利益保护更差.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是证券市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由于公司控制权具有潜在的利益,制权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与企业的运营状况、客观限制条件强弱及其道德素养有关.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家族企业的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控制权私人收益与企业的运营状况及其掏空的难易程度显著相关,但是大股东掏空行为与其情感因素关系并不显著,这表明我国家族企业的监管仍然要注重制度的建设,而不是单纯的口号式教育.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与内幕交易监管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幕交易通常被各国证券监管部门认定为一种非法的证券交易行为,许多证券市场都引入了内幕交易监管法律制度。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公司治理角度来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着国内内幕交易监管效率,分析国内监管能否有效遏制内幕交易行为,并从公司价值角度探讨了特定公司治理背景下内幕交易行为能否受到市场自然的惩戒。由此,本文提出了改善监管效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国有企业经营者控制权收益与企业最优重组契约之间的关系。控制权收益的存在使企业内生的重组行为不是,但作为外部企业的兼并需求则过度。如果经营者的控制权收益可以进行交易和货币补偿,则企业的最优重组契约能够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