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工业化与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和城市偏向政策的根本原因 ,在生产要素投入的产业配置与地域空间配置两个方面割裂了城乡社会经济联系 ,导致城乡矛盾和“三农”问题产生。只有选择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才能打破城乡在产业和地域空间方面的市场分割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市民化:制度创新与社会空间形态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整体进程中最为深刻的层面,相关的制度安排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目前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景观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相脱节的现象,农民市民化问题的重要性更为突显。实际上,从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约束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农民市民化相关的制度变迁并不局限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内容,而是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贯穿其中;不仅如此,相关的制度创新更引发了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相应转变。本文试图在制度创新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中关注空间维度的分析.从社会空间格局、社会空间流动和社会空间治理等三个方面,着重探讨在相关制度创新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口迁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山西为例,从城镇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从而对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等多种城乡问题解决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及限制条件。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具有城乡产业强力支撑、城乡空间网络布局合理、城乡公共服务配置畅通、城乡制度有效融合等内在要求。因此,应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综合推进模式,通过完善城乡资源的市场配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社会保障的合理统筹、发展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展政策的协调推进等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乡两栖”生活生计方式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新“三代家庭”应对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城乡两栖”式城镇化主要缘于就近城镇化成本较低、县级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有形之手”以及婚姻压力下的进城购房需求;且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庭形态以及“一家三制”家计模式等不同家庭形态下的“城乡两栖者”,不同家庭形态下的“城乡两栖者”助推乡村振兴的潜力也不尽相同。迈向更高水平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以降低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定居的成本;引导“城乡两栖者”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约束部分县级政府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的行为;优化县域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以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要求,之后作出了详细的规划。实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佳路径。该文从分析不同层级的城市功能入手,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当根据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功能、不同性质,有梯度地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观察现实的基础上明确认为:高科技园区不仅是新的产业区,而且是新的创新区和新的科技文化社区,并且高科技园区空间属性的三重性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相互作用,形成三重螺旋的空间构造。高科技园区空间属性的三重性给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启示是:国家高新区在发展新阶段必须构建新型园区形态,而这种新型园区形态的重要形式就是建设科技新城。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关系迈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不同于传统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融合,城乡地域系统日益成为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地理学者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构建,并基于“格局—过程—机制—效应—调控”的地理学逻辑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测度、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城乡融合发展影响效应、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视角整合度不够、机制机理解析不深、新趋势关注不足与研究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异质性与动力机制、多尺度/多类型地域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技术手段集成应用、“双碳”与城乡融合发展关联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推导得出城乡劳动力、资本投资、市民化缺口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随后采用静态及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具有一定效果.其中,城镇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确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城市建设、教育和科技等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城镇地域治理是城镇治理的基础性内容,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城镇作为形态地域、行政地域、功能地域在城镇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城镇地域治理分为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地域治理模式的演进历程,分析了当前城镇地域治理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中国城镇地域治理体系转型的战略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尽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持续增长,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依然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并且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也没有带来城乡工资差距的均等化,相反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内部本地职工与外来职工的工资差距都是持续扩大的。对于这些与传统理论相悖的"谜",本文借助于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的内生决定机制来解释。本文认为,从绝对禁止到逐渐松动,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的演变是倾向城市居民利益的决策结果。改变这种从城市利益出发、由城市单方面制定人口流动政策的局面,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的转变才能够实现。而这种转变既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又有利于实现城乡平等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决定城乡收入差别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程度、城乡劳动力负担差异程度与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其中,城镇劳动力负担、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农村劳动力负担与城乡收入距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型关系。为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需要在继续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与现有人口政策,以规模化、科技化和产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以城乡关系的协调推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国经济增长包括城市和农村两部分的增长,经济高质量的增长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从城乡协调度视角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通过构建城乡协调度指标并结合经济史,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乡协调度做出描述与分析,并探究造成我国城乡协调度波动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协调度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城乡关系而言,二者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桎梏;我国城乡关系演变与政策变化所引致的制度安排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密切相关,因此完善相关体制并深化改革就成为了提高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程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创新突破口。"十一五"时期,浙江省不断加大社会建设投入、积极创新社会政策、大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建立起一个项目比较完备、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社会政策体系,但仍存在福利性、公平性和体系性的不足。浙江经验表明,推进我国社会政策体系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必须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创新、民生导向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及优化调整政府间职责分工与财政分配关系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基于公民权利的社会政策体系,最终实现社会政策的制度统一并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成为共建和谐社会的掣肘之一。通过系统分析城乡差距扩大的形成机理,选取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政策性变量和人力资本等四大类指标,定量分析它们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可明确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影响城乡收入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河北省11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乡经济发展协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河北省城乡发展协调度进行了评价测度。并提出了提高城乡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程开明 《经济学家》2008,3(3):28-36
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容易出现城市偏向问题,本文基于城市偏向与城乡差距的理论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城市偏向政策影响城乡差距的效应进行回归估计和检验。结果发现,城市偏向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固定资产投资及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越明显,城乡差距越大。现阶段我国经济及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城乡差距产生正效应,城市化及开放程度提高则具有负效应。受之启示,消除二元结构、扭转城市偏向及推进城市化对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人口分组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差距与总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用1990—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重点检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消费率偏低的动态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城市化水平、消费习惯形成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也有重要的潜在影响;提高劳动要素份额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尽管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各种因素,本文的结果依然基本稳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历程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大量优质农田占用,居民生态环境破坏。德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是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而是城乡等值化发展的模式。笔者根据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实地调研及二手资料搜集,深入剖析其城乡等值化的模式及路径,并提出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冯晓 《经济管理》2007,(16):91-96
绩效评价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根据前期的试行情况,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评价在空间界定、期间设定和方法选择等方面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作医疗绩效评价中定性分析的资料来源、取得途径和内容设计的基本构想,并建立了定量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