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波 《西部金融》2011,(1):55-56
调查显示,青海玉树地震灾后农户金融需求呈现额度大、期限长、利率低、主要用于生产恢复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有效担保不足、金融意识淡薄、风险管控难度大等薄弱环节。基于此,笔者提出"涉农金融机构+乡村政府+县级支农信贷担保平台+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的信贷模式,以期实现兼顾金融机构商业性、可持续性和农户融资需求,较好地管控风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信贷发展中,第三方的保证担保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涉农贷款实践中,保证担保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农户联保贷款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农村重要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的保证人资格问题仍存在争议,需要立法予以规范;保证担保公示制度的不健全,增加了涉农贷款的风险,亟待建立有效的保证担保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3.
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主体,其贷款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日本的信用担保制度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日本经济的增长方面堪称世界各国的典范。借鉴日本在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担保制度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业及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构建商业贷款和信贷担保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信用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4.
陕西咸阳是我国粮食主要产区之一,近几年"粮果牧菜"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金融业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金融支持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农业资金缺口大,农信社贷款利率偏高、限额偏小,季节性富裕资金、不良贷款增多.建议加大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法规,公平、公正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职责,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镇企业、农户贷款等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应尽的法律义务,将所吸收农村资金的一定份额投放到当地:建立健全由政府协调组织,财政、农户共同出资的担保基金,扩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规模,建立各种形式的涉农保险和互助保险组织等,为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5.
互助担保融资具有独特的“互助、互督、互保”内在运行机制。中小企业区域性、集群性发展为互助担保融资创设良好的运行环境。针对集群经济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资金规模小和风险防范能力弱的主要发展瓶颈,在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现有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政府、担保机构、银行和诚信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的“四位一体”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新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6.
在金融市场上,信用担保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双方的借贷交易。金融机构在农户贷款抵押担保、保证担保和质押担保等信用担保方面,都做了大量探索,形成了多种模式。但是,农户信用担保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如农户缺乏抵押资产,试办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违背有关法律规定,担保品的评估、管理与处置存在障碍,农户难觅担保人,等等。农户信用担保需要创新。本文认为,应继续推进土地使用权质押、抵押探索,挖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功能;应大力发展人的担保制度,如农户联保担保贷款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制度、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制度;政府应鼓励、支持信用担保公司扩大农户担保业务。各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户信用担保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浙江企业间的担保互助融资现象由来已久。但区别于以往,目前浙江企业"担保链"已超越了单纯的连带责任担保,并且隐藏了大量的交叉互保现象,甚至形成隐性担保圈,涉及面广、问题复杂。从目前情况看,企业担保制度并不是浙江担保链风险的症结所在,真正的危险是担保链上企业的主业现金流、自身资产累积与企业整体债务水平及对外担保额不匹配而造成的虚假繁荣。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发达国家通过健全信用担保机构相关的法律制度,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归属于政策性金融范畴,建立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制定担保计划带动民间担保机构,成功地构建了本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我国应加强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促进信用担保互助协会健康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财政补偿机制,提高担保机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积极培育社会信用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阻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农村,很多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实力较弱,因此一些金融机构不敢对他们开放高额度的贷款。信贷担保能够有效地保障银行贷款的资金安全问题,促使农村的中小企业和农户获得更大的发展。本论文重点对我国财政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自1999年以来,人行石嘴山市中心支行所属三个县支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紧紧围绕如何降低信用社贷款风险和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行"绿色信用贷款证",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化解风险"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业信用经济的特征使信用风险成为其主要风险。征信体系建设为金融企业防范信用风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了其信用风险控制的规范性,提高了其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增强了其对新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征信成为金融业信用风险控制的护卫舰。  相似文献   

12.
在企业赊销或银行授信过程中会产生信用风险,企业信用管理方法专门用于控制这种信用风险.企业信用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期,它是在归纳和总结企业信用风险控制方法和操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百年中已产生过两代理论.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不仅随着企业所在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变化而改进,还与征信行业各分支的技术和服务水平提升紧密相关.在市场规则、征信技术、政府监管、商业道德、科技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会产生“质”的变化,在理论上出现更新换代的现象.当前,产生新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3.
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千阳县是西部典型的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农村信贷的发展对其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调查研究表明,千阳县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为农村信用社),供需存在规模失衡和结构失衡,而且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这在西部地区是普遍现象。应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体系,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建立外部资金导入机制,促进资金回流;优化农村信贷资金分配结构,努力实现信贷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4.
征信、征信体系与信用、信用行业、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评级等概念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是征信建设与研究的前提。信用是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概念。征信衍生于信用活动,但又服务于信用活动。服务于征信的一系列因素构成征信体系。征信是信用行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子集,不能与其等同。征信与信用评级同属于信用行业,但差别极大,不宜把信用评级纳入征信范畴。  相似文献   

15.
信贷供给短缺是制约仝省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现有农村金融制度的约束,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另一方面是贷款定价没有完全覆盖贷款风险,金融机构缺乏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因此,需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农村地区放松信贷管制、完善贷款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Probit模型对中国12个省(市)农户家庭信贷的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了高收入、中等收入与低收入农户在正规金融渠道与非正规金融渠道相互独立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其信贷渠道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解析了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特征下的农户分层信贷渠道选择行为。研究发现,家庭特征、经济特征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高收入、中等收入与...  相似文献   

17.
Credit Metrics模型是国际金融界内流行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它以风险价值VaR和期权定价思想为基础,以衡量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为核心,用于识别贷款、债券等传统信贷产品的信用风险,开启了银行信用风险量化评估的先河,开创了现代信用风险度量研究的新领域,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外信用风险分析模型主要有KMV信用监测模型、信用度量技术、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和麦肯锡模型四种;中国学者根据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在信用风险建模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侧重于对贷款企业的财务分析,二是侧重于商业银行有关指标的分析,三是从银行和企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应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采用ARMA模型构建信用风险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征信业管理条例》对征信业信息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进行了规范,但对作为社会信用体系重要构成部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农户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问题未做出明示。在分析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探寻农户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旨在引起各方对农户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问题的关注,通过完善制度性保障的手段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消费信用的立法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和法制是市场经济赖以存续和发展的两大支柱,信用是一个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的体系。只有建立起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银行信用为媒介,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结构合理、彼此促进的信用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对经济的正面作用。但我国目前的信用关系基本上呈现出银行信用异军突起,国家信用逐步发展,商业信用畸形发展,消费信用受到抑制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加快消费信用立法以塑造、引导、扩充消费信用,完善我国信用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