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价值是党的价值的灵魂。党的文化价值所揭示的价值关系是党的活动及其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和精神生活需要之间的客观的现实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当前巩固和坚持党的文化价值观,最主要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必然成为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坚持以个人利益为本,还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是能否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实质与核心的重要问题,也从根本上折射出两种完全对立的价值取向。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应该正确把握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联结,坚守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价值取向。以人为本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帮助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制胜法宝。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高校应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经验,深刻理解“人民”的政治内涵,领会“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意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4.
刘宝中 《活力》2022,(15):31-33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要坚决抛弃个人私心,应以人民之心为心,守住人民的心,坚守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所盼之事,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5.
候丽影  孔祥梅 《活力》2022,(17):7-9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矢志不渝地贯彻着人民立场的路线方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断奋进。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在中国落地生根。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满足人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诉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极实现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满足人民富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首先要将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予以定位,它对政策的制定起着导向作用。对于公共政策来说,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即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政府是社会不同群体或阶层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明确的价值取向可以引导政府在各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高凤清  关晓光 《活力》2005,(5):93-9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而启动这一系统的力量源泉,是历史主体的利益追求和驱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名言,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前进的最终动因,为我们破解人类历史发展之谜提供了理论指南。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幽灵”发展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并焕发出无限生机的社会实践运动和伟大的社会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历史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民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8.
刘镇瑞 《活力》2021,(12):14-16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立场。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用自身的实践来坚守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时,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民立场,赋予了人民立场符合人民需要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民生为重。党的十七大一个鲜明取向,就是准确把握人民的期待,突出改善民生。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这是近年来中国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使命     
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着华夏这块神奇而又古老的国度,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这样一支政党,他们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带领着十三亿勤劳勇敢的人民昂首阔步走进了新的时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世界五大洲的目光都凝视着这些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坚信马列主义终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必将是主宰未来世界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1.
张琼 《企业导报》2010,(6):255-25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科学概括,它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新发展。其中以人为本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性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王秀英 《企业导报》2014,(8):188-189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始至终都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毛泽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人民的领袖,代表人民,为人民谋幸福,是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相似文献   

13.
张宝英 《活力》2022,(19):100-102
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体现,是实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表达。为此科学地把握共同富裕的内容,就理论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每个人全面发展思想”奠定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础;就文化维度来看,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对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就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目标实现;就价值维度来看,新时代共同富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四个维度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核心价值观:人民质检,质检为民
  “建设人民质检、践行质检为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质检系统的具体实践,是质检事业的本质属性、质检工作的基本特征、质检系统的核心价值,科学回答了质检系统“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党中央设立质检部门,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党的事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质检在党的领导下,必须以实现党的宗旨为己任,以维护人民群众质量安全为使命。人民质检为人民,人民质检靠人民。质检系统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和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监管为民,努力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着重在为民、便民、惠民、安民上下功夫。坚持质量共治,推动政府抓质量,推动企业抓质量,推动全社会抓质量,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条极其重要的论断,它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发展,也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全体成员的行动指南.树立"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关键在于脚踏实地予以践行.那么,怎样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怎样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良好风气?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奖惩保障机制,以形成学好人、争做好人的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马文静 《活力》2022,(7):40-42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顽强拼搏的百年辉煌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联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实践中推进,不断总结,实现了三次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的制胜法宝。百年党史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史、发展史。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实践,造成了不同的历史影响。因此,本文从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四个阶段着手,以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为主线,研究了实事求是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与运用,以期更深入地挖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进一步探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邹银凤 《企业导报》2014,(21):142-143
毛泽东诗词中所体现出的对人民的尊重、赞美和热爱,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先选择了广大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才有中国人民去信仰马克思主义,去支持中国共产党,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8.
黄露 《活力》2022,(20):16-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持续深入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扩大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为人们所知道、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本文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现状,最终得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研究的创新路径,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姬肖琼 《活力》2023,(5):22-24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及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发展壮大,不断丰富、扩大、成长、富强,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政党,其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理论源泉,以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基础,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依托,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带领人民创造伟大奇迹。  相似文献   

20.
刘婉仪 《活力》2022,(20):13-15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使饱受疾苦的中国人民看到了脱离苦海的希望,给在黑暗之中苦苦探索的仁人志士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成为全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以东北地区为切入点,厘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传播的特点和意义,以期能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借鉴意义,这对于推动党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