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雨卓 《价值工程》2015,(6):162-16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和文化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旅游业和文化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二者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因此国家为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两大产业以支持,同时积极努力的引导两大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但是,在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时,要根据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当地的客观情况制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创新产业模式、增加产品内容、打造地区品牌,突出当地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方面支持,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地区内部多产业的合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两大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细嘉  周青 《企业经济》2012,(9):131-133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天然耦合性、互补共赢性及内外因素驱动诱导等产业融合基础条件。基于对产业发展实践和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在产业融合论的指导下,构建以融合路径、融合模式、融合动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产业融合机制,是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同时,发展方式的协同融合、资源开发的有效整合、保障机制的协调配套等是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3.
李景初 《企业经济》2015,(2):121-124
从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和运营融合三个方面,针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融合发展关系的相关性检验,通过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绘制散点图观察变量间的相关性,观察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残差正态分布图和残差统计表,发现样本数据没有奇异数据,故建立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总收入融合发展的相关性模型。方差分析表给出了三个模型的F值和显著性概率P值,找到最佳值可得出模型公式,即可找到两者融合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文章的研究为把握河南省未来产业融合的路径和趋势以及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娟 《价值工程》2019,38(8):96-98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产业的高度关联及产业边界不断模糊使两个产业融合成为可能,人们可支配收入及闲暇时间日趋增多产生的高品质需求使两个产业融合发展变得更加紧迫。文章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内涵,界定了两个产业的边界,提出从优劣识别到重组渗透、整合优化,再到流程再造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并进一步结合浙江省产业现状和困境,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使二者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增强发展后劲,而且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政府可积极构建促进融合的宏观带动体系、中观支持体系与微观引导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新形势,提出北海文化产业要在区域联动中实现大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实现北海大旅游大文化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衡水自古为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流之地,文化积淀得天独厚,具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巨大优势。本文从衡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衡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遵循的原则以及衡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得出衡水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9.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合涉及多层次、多行业和多区域。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在文化资源的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产业规划、市场运营等方面涉及不多。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在产业整合视角下通过政府、行业中介组织、企业多主体以及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的协调整合推进,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钟鸣 《东方企业文化》2014,(19):96-97,100
甘肃省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既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又具有品质独特的中医药养生资源。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甘肃省中医药养生与旅游两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本文探讨了两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等。  相似文献   

11.
观点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使部分军工文化的载体成为产品,形成军工文化与军工文化产业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崭新局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如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  相似文献   

12.
柳云  崔章国 《河北企业》2012,(10):40-41
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起始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在2009年的时候,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文化产业发展从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提法,在中央一系列有关政策的推动下,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文化产业从一个学术概念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抓住衡水地区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以提高游客对衡水观光旅游的兴趣。同时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实现衡水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释产业发展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创意产业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两者在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营销3个方面可以找到融合的切入点,并对两者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产业融合为动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行业边界模糊理论,阐述了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趋势;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阐述了以文化产业转换经营机制为基础,借鉴产业融合的经验,调整政府产业政策,借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推动作用,拓宽文化传播途径,加快文化传播速度,提升文化价值,将使文化产业获得飞跃发展。同时还通过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凸显其他产业的核心价值,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提高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互补性。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探索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分析,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建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西省2010-2012年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与融合的基本情况,发现江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都在稳步提高,但两者协调发展度得分比较低,属于初步协调,这说明江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最后从制定融合发展规划、推进机制创新、实施空间合理布局、利用先进技术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产业融合的现象日渐增多,并逐渐扩展到金融、物流、农业、旅游业等领域。兰溪灵羊岛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具有兰溪水文化、仙文化两大旅游特色资源。本文主要探讨了兰溪灵羊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运动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与旅游房地产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业融合的经济现象产业融合现象的理论研究是当今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从技术角度讨论产业融合的文章早已见诸技术文献,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业融合则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国外学者一般从技术角度研究计算机、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之间的产业融合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效应以及范围经济理念的提升。产业融合的经济现象同样适用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经济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缓慢提高,从而使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加,这就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使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发展过程中,价值取向和产品形式逐渐显示出相似的特征.在这一阶段,两者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展体育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王燕 《管理学家》2021,(4):42-44
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方国民经济增加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和支撑点,其增加值测算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取决于多个部门产业经济效益发展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直接影响本地方本部门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发展前景的好坏、判断本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排位及在社会经济领域发展中是否处于主导地位等重要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