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经贸导刊》2004,(17):28-29
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当前世界发展趋势看,资源供给不足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日益明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显重要。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保安 《中国市场》2009,(19):67-69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生态系统子系统的人类社会,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基础上,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作为人类活动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需要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型的物质代谢模式,而不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代谢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循环经济观,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依靠科学技术,着手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财富集汇     
《致富时代》2013,(2):2-3
热点《"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蕴含万亿商机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和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以及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等四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迅速扩张,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亟需构建循环性社会。目前,我国还只注重对中小型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是一种更高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契机下,构建循环型社会具有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循环型社会理念的教育,并加快立法工作,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增加政府投入与支持,以使循环型社会建设工作能顺利开展,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与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安球 《消费经济》2005,21(5):87-90
建立在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的传统经济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生存、生态危机和威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健康持续的发展模式,既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认识的飞跃,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须从消费方面着力,通过运用宣传教育手段、法制手段、经济手段、管理手段构建符合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要求的人们的消费模式,来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立法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地,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战略正是对其地位的肯定。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是复兴东北的关键,亦是我国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石。“循环经济,立法先行”。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刚刚起步,应以“振兴战略”为契机,制定一部区域性法律,以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密切结合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循环经济体系为基础,促进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青山区循环经济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在此背景下阐述了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层面,并提出在"两型"社会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甘肃经济发展,保护农村金融生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甘肃省未来应把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要不断探索,积极寻求出路,着力提升甘肃省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住宅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了一个方向,推进住宅产业化是从战术层面提出的一个途径、手段。因此,住宅建设必须走资源节约之路,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中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武汉市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2007年武汉市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研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反映武汉市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结论,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望对武汉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以及"两型社会"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赤东 《商业研究》2006,(21):58-60
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企业R&D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来源。企业R&D加强,将直接推动循环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推动循环型生态园和生态链的形成,促进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能源资源的消耗量日趋增加,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而循环型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有利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于农业发展水平对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可靠及安全能促进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入手,介绍西藏及其旅游业发展现状,并论证了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 《上海商业》2005,(9):16-20
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供给不足将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长期约束条件。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显重要。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做法.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从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视角下河南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玲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120-121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入手,论证了发展循环型农业旅游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河南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河南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基于通过对我国已有专业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复合型循环经济园区产业链、循环型社会发展产业链三种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现状分析,我国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还存在着系统性研究欠缺、政府主导作用不到位、有效激励不强和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部分试点的阶段,尚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是我国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是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入手,介绍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并论证了发展循环型第二产业是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西藏第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会展”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澄 《商场现代化》2007,(34):30-31
<正>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资源瓶颈"问题,政府于第11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于是,循环经济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人重视。在这种模式的指引下,"绿色会展"也就应运而生。一、循环经济模式对会展业的影响循环经济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建立了"两型"社会内生增长的循环经济理论分析框架,给出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劳动分工的二元结构.研究发现,一个经济系统要实现长期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人均资本水平必须大于某一临界值;另一个是技术进步结构必须包含两个分量,即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的技术进步.产品技术进步是建立在产品生产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资源利用技术进步是建立在资源利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两型"社会是这两种社会劳动分工的统一体,其本质特征是循环经济.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