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中国的经济走到了世纪之交,与以往未曾相识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不期而遇。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发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严重的通货紧缩将形成货币供应量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通货紧缩。实行积极的宏观财政政策,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是使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并逐步实现均衡增长的正确选择。一、我国经济面临着明显的通货紧缩一般地说,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三种状态: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3.
罗滢 《资本市场》2000,(5):17-20
<正> 我国经济正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这已成为经济界的共识,但通货紧缩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却很少有人论及。本文将从通货紧缩的产出效应和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同时将对我国通货紧缩产生的政策原因进行剖析,力图通过对近年来某些宏观经济政策的些须反思,总结出防范与化解通货紧缩的经验与教训,并为提出更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打下基础。通货紧缩的产出效应通货紧缩的产出效应主要研究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其核心是通货紧缩的财富收缩效应、通货紧缩的经济衰退效应和失业效应。  相似文献   

4.
九十年代末中国通货紧缩产生的表层原因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下降,需求的下降是由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外部因素也是通货紧缩的重要诱因,通货紧缩的持续既有通货紧缩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也有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垄断部门产品价格的上涨、亚洲经济衰退也加深了通货紧缩。实施反通货紧缩政策是必要的,但应在政策的时效性、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力度的选择、不同种类政策性质的协调方面予以改进,同时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对日本当前通货紧缩态势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对通货紧缩内涵的认识 从“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在日本国内对于如何界定通货紧缩始终存在着争议,日本决策当局也一直对是否出现通货紧缩问题含糊其辞。1995年,消费物价低迷,经济徘徊不前,但日本当局否认这是通货紧缩,认为是流通领域改革引起的物价下降,属于正常调整。1998年,经济负增长和物价下跌同时存在,然而日本政府仍然矢口否认出现了通货紧缩。1999年,日本政府对通货紧缩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认为通货紧缩是“伴随物价下跌而出现的经济衰退”。然而在解释1998年的经济状况时,当局却没有参照“伴随论”的…  相似文献   

6.
通货紧缩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2005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这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本文探讨了通货紧缩对就业水平、投资以及再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货紧缩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2005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这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本文探讨了通货紧缩对就业水平、投资以及再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通货紧缩的争论近几年来,对于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国内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出现了轻度通货紧缩(刘国光、刘树成,1998);(2)出现了通货紧缩,但未表示其严重程度(余永定,1999);(3)鉴于对“通货紧缩”一词尚没有规范提法,改用“经济紧缩”一词来概括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黄达,1999);(4)目前0.8%的物价下降,比较客观的反映了新因素的影响,并不是通货紧缩的问题(邱晓华,2002);(5)不赞成说中国已经发生了通货紧缩(易纲,2002)。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对“通货紧缩”一词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各自使用了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林建红  陈焕玉 《经济师》2003,(11):81-81,83
自 1 997年 1 0月起中国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出现对经济、社会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施的旨在治理通货紧缩的稳健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公众的预期及他们对经济政策的消极反应。因此 ,治理通货紧缩的关键是提高公众预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济周期循环的角度,揭示了我国产生通货紧缩形势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经济学中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指出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具有收缩度最小、正面效应显著、缺口不大等特点,主张把反周期经济政策与长期稳定的经济政策结合起来,并着重论述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期出现的通货紧缩 ,其实质是结构性紧缩。并进一步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导致通货紧缩的四大诱因 ,提出了治理当前通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压力将长期存在,并将在世界经济衰退时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为期较长的低物价、低利率时期。中国从1998年开始出现温和的通货紧缩,结构性通货紧缩是中国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关于通货紧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一年多,国内外经济界对通货紧缩进行了较多的讨论。在国际上较早提出要注意出现通货紧缩危险的是美国经济评论家MichaelJMandel,他于1998年1月在《商业周刊》(BusinesWek)上发表了题为零通货膨胀的经济(TheZeroInflationEconomy)的文章,认为,零通货膨胀的经济也会带来新的危险,具体地说就是可能出现通货紧缩。此后,西方国家的报刊杂志上便刊登了不少讨论通货紧缩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魏彬 《经济经纬》2003,(2):23-25
利用经济信息系统循环流图,分析目前通货紧缩发生的原因和机理,论述了节余积累链、居民收入链和经济增长量的内在联系,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可视化手段。从而明确了一般居民收入偏低是这次通货紧缩引发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5.
邓敏  尹忠明 《财经科学》2003,(3):114-117
本以通货紧缩的含义为切入点,以开放经济为研究的背景条件,在分析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及综合治理原则的基础上,推论了中国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和治理原则,作出了“中国通货紧缩是各层次国际国内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和“中国既没有能力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也不可能输入通货紧缩”的基本判断;据此判断,本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通货紧缩的现实原因及实践中制约治理政策良性效应的因素,提出了切实解决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郭振宗 《经济论坛》2000,(19):11-12
通货紧缩,一般认为是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持续的下降。自20世纪中叶以来,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常态,而通货紧缩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然而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已明显地表现出通货紧缩的趋势,同时有足够理由证明通货紧缩将是ZI世纪经济发展中的常态。通货紧缩的形成有两种类型的原因,一种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引人竞争引起价格的持续下降,这种通货紧缩是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表现,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另一种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低迷引起的产出增长率和价格总水平的下降,这种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伴生现象,并对经济增长具…  相似文献   

17.
蒲艳萍  陈仲常 《经济师》2003,(8):34-34,36
1 997年以来 ,中国经济出现了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 ,但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文章在对西方关于经济周期与经济衰退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中国的通货紧缩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的持续走低及实际增长率小于趋势增长率 ,中国的通货紧缩是一种增长型的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8.
通货紧缩的威胁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通过回顾有关论述通货紧缩的文章, 分析其成因和威胁,为经济受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困扰的国家提供对策。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什么是通货紧缩,其定义最近成为一些国家,尤其是经济出现负通胀率的国家里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的讨论热点;第二部分探讨了通货紧缩对一国经济的威胁( 可能比通货膨胀的威胁还要大) ;第三部分探索了通货紧缩的成因; 第四部分以日本经济为例分 析了流动性陷阱问题。克 鲁格曼( Krug m an) 指出,“只有在与流动性陷阱相联系的情况下,通货紧缩才有必要值得关注”;第五部分对一些著名的学术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建议作了小结;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自 1996年以来 ,我国经济进入持续的通货紧缩阶段。至于这场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 :它是由货币管理部门紧缩货币引起 ?还是经济本身出现问题而产生的结果 ?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 ,我们认为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货币问题” ,换句话说是一个广义的经济问题 ,它是国家宏观调控方式转变和经济转轨共同交织的结果。要探讨当前通货紧缩现象产生的实质 ,首先需要弄清楚它的内在含义。目前 ,学术界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有三种理解 :①认为通货紧缩就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②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  相似文献   

20.
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河北省在压减过剩产能、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环境下,通货紧缩压力更大.从目前看,通货紧缩已经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实体经济,需要我们从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入手,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企业非经营性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