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犯罪的分类是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刑法理论,以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石来划分的.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来看,犯罪可以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从犯罪主体所呈现的特征来看,犯罪可以被分为自然犯和法定犯.根据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来划分,我国刑法将所有的犯罪分为十大类.由于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首先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即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有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除了危害行为外,行为之对象、行为之情节、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所引起的危险状态也都是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但它们不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客观要件内容所呈现的特征来划分,我们可以把犯罪分为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情节犯四种类型.本文拟就从此种分类方法着手,对我国犯罪成立类型作一些阐释,以示与以成立犯罪既遂为标准(通说)而划分的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等犯罪既遂形态类型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
潘松萍  王夷  肖立威 《魅力中国》2009,(27):182-183
行为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既遂的类型之一,是指只要实施了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基本构成要件行为就为既遂,而无须发生特定的犯罪结果或有该犯罪结果发生的法定危险的犯罪类型1。一、行为犯是否存在未遂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对危险犯基本上都规定了两个不同的量刑处罚标准,即行为造成法定的危险状态的处罚标准和行为造成严重实害结果的处罚标准.对危险犯未遂状态进行符合逻辑和适应我国刑法理论及符合刑法规范的正确界定,既须要对危险犯理论自身进行适当的解构和梳理,也须要对传统刑法理论进行审视和重塑.  相似文献   

4.
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由于刑事诉讼主要为国家公诉机关提起,对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则常被忽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立、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在准确惩罚犯罪的同时,兼顾被害人的权益保障,避免被害人因得不到补偿等原因而陷入生活、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5.
姚阳阳 《魅力中国》2011,(20):183-183,160
犯罪的概念及其本质是犯罪论的核心,也是整个刑法学理论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方孔先生试图以犯罪的本质是动物性来取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笔者认为方孔先生的这种观点有其局限性,我们仍应该承认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才是犯罪的本质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现代刑法理论认为,行为是刑法的根基,犯罪是一种行为,在犯罪构成理论里,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行为不仅是连接犯罪构成诸要件的纽带,而且也是刑事责任理论赖以建立的支柱。因此,研究不作为犯罪问题,必须从研究刑法上的行为着手。  相似文献   

7.
论片面共犯     
吕伟 《魅力中国》2010,(26):141-141
一、片面共犯的概念及其类型 共同犯罪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犯罪形态,与单独犯罪相比,共同犯罪则更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共同犯罪中的问题不仅在刑法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司刑事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片面共犯是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的专门用语,而在美国片面共犯则被称为潜在同谋犯(potential accompolice)。  相似文献   

8.
一、犯罪意志的形成过程 故意犯罪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具有犯罪目的的意志活动.犯罪人要使其行为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必须依靠其意志力.因此说,犯罪意志是犯罪主体自觉地确定犯罪目的,并支配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犯罪目的的心理过程,也叫犯罪意志过程.犯罪意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张倩 《魅力中国》2013,(17):302-303
刑事一体化作为刑法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来愈发显出其在刑事法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其研究对刑事法学界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其刑事法学论著申与论文中所占比例卖属太少,重新对刑事一体化在研究实属必要。笔者认为刑事一体化并非是把犯罪学(包括犯罪心理学、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物学、犯罪社会学)、刑法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刑事诉讼法、刑法哲学、刑事被害者学、法医学、刑事侦查学等众多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应当在刑事一体化观念和方法论指导下.去研究生活中遇到或即将遇到的犯罪现象和刑事问题。刑事一体化的研究目的重在其在研究其他刑事相关学科过程中发挥的方法论指导作用,以及其在解决实务问题中发挥的宏观性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刑事理论的研究主要应是为更好地去解决现实中的实务问题服务,以及怎样更好的遏制犯罪从而达到保障人权、保护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炎鹏飞 《魅力中国》2011,(7):318-319
犯罪现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犯罪现象的外部原因是通过犯罪人自身的心理原因起作用,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主观心理态度支配下发生的触犯刑律的行为。所以说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它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并随着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犯罪与犯罪人的意识或人格缺陷有关,预防犯罪的所有措施必须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有效的消除行为人的意识和人缺陷,才能彻底消灭人的反社会意志,并组织其外化为违反社会的犯罪行为,从而减少或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方面仍有一些不周到之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完善.应该保障被害人对犯罪的追诉权,保障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保障被害人获得实际赔偿的权利,实现对被害人保护的整体性和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完善对被害人权利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自诉案件中,关于自诉人在诉讼中死亡的情形的后续处理,存在着法律空白。在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中,出现被害人非因被告人行为导致死亡的情形时,为不致出现被害人一方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情形,在分析其告诉才处理案件所保护客体的基础上,与其他两类自诉案件所保护的客体作比较,结合现有的法律条文,提出终止告诉才处理案件的诉讼程序,以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为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刑事司法体系以“被告人为中心”构建,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护都得到重视和加强,然而,被害人的地位和权益保护却淹没在国家公权力以及被告人人权保障的强烈呼声之下,这使被害人与被告人利益保护处于失衡状态。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刑事被害人承受着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负效应。如何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已经成为推动恢复性司法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共同犯罪人主客观的共同性,各共犯具体的主客观情况都丧失其独立决定行为性质的作用.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上看,无论分工和参与程度如何,各个共同犯罪人的危害行为都与危害结果有因果关系.部分共犯自动停止犯罪,如若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在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的共同故意联系,消除自己对整个共同犯罪的影响,使其他犯罪人明确认识到已失去了该犯罪人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人身危险性概念是随着刑事实证学派犯罪学研究从犯罪行为到犯罪人的转变中,作为犯罪人的一种特征被揭示的。从人身危险的最初提出者看,人身危险性归属于犯罪学范畴,其最初意义,应主要是指初犯可能。站在犯罪学的视野观察,人身危险性应更关注初犯可能。刑法学作为一门规范性学科,以实际存在的犯罪作为研究对象,解决的是已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刑法视野中的人身危险性应仅限于已然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关注网络诈骗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网络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而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给这场变革提出了全方位,不容忽视的挑战。本文仅仅针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新特征,种类,犯罪构成,未完成形态及危害结果等方面立足于刑法学的立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待有用于刑法理论的研究,有用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7.
依据目前刑法学界的通说观点,所谓片面共犯,是指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且加功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不知其给予加功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片面共犯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但目前在刑法学理论界,对于片面共犯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却存在着许多的分歧.笔者认为片面共犯不能成立共同犯罪,不能把片面共犯作为共同犯罪来处理.  相似文献   

18.
推定被害人承诺是和被害人承诺相关的一种特殊情形,它体现了对被害人自主决定权的尊重。它具有紧急避险的某些特征,成为阻却违法性事由的根据之一。推定承诺应遵循严格的条件限制,从前提条件、主观条件、实质条件、限制条件、行为条件五个方面对推定被害人承诺的成立要件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9.
宋晨康 《理论观察》2022,(12):84-87
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参与方,相较于被告人的上诉权,被害人在检察院拒绝抗诉的情况下,缺少在对等情况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也就是上诉权。但从现实角度来说,如果不对不赋予被害人以上诉权的理论和现实理由进行分析,而单纯以公平正义为论点,未免显得过分苍白。因此,应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并给出被害人上诉引起二审时的诉讼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近十年对网络传销案件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犯罪规模特征、刑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与数据模型构建,旨在为我国刑事司法机关提供治理网络传销犯罪的循证依据。以大数据视域为切入视角,运用 Excel、Spss 等分析工具,对发生于 2012-2021 年的 946 起裁判文书判例进行时间序列、空间序列、刑罚特点、刑罚影响因素 , 以及结构特征、行为规律的综合分析与解释模型构建。结果发现:网络传销的犯罪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案发集中于我国南部省份以及中原地区,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是其最常见的刑罚种类;传销规模与涉案金额对网络传销犯罪的刑罚严重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被告人数量对于平均罚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传销犯罪在实践中具有犯罪影响规模化、组织层级扁平化、运行模式多元化的结构型特征与行为规律;法律规制粗糙、侦查取证难度高、管辖争议性严重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机关在打击网络传销犯罪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