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彬 《经济研究导刊》2011,(30):254-255
中国法律规定,合法有效的婚姻必须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结婚登记是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婚姻的监控与管理,是一种行政许可,是对婚姻的官方承认。现实生活中,因结婚登记程序存在瑕疵,使其公信力遭受质疑。但程序瑕疵并不必然导致婚姻关系被撤销,当事人可依法采取补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应对措施,以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2.
婚姻价格函数和婚姻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与其他的人类行为一样,寻求的是收益最大化,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都符合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文章将爱情因素引入婚姻价格函数的分析中,得出由于爱情的存在,婚姻中的个体会按照婚姻资本进行正向组合。婚姻选择会影响婚姻资本的组合以及婚姻价格的形成,婚姻的净货币收益和心理满足决定了婚姻的选择行为,而且货币收益和心理满足可以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3.
我国《婚姻法》是从法律的角度约束和规定了以婚姻关系为前提的一系列行为,包括适婚年龄、离婚后的财产划分等,避免在婚姻关系结束以后产生纠纷.但是,《婚姻法》并没有向《公司法》和《合同法》一样,给出婚姻在法学上的绝对概念.因此,本文对婚姻在法学上的概念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鄱阳湖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游客问卷调查,以便利抽样的方式探讨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影响,以指导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者对未来解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发现,在游客环境态度意向上,游客注重生态关系和环境解说,但是整体环境责任不高,对居民福祉关注较少,游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与居住地在环境态度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在游客环境行为倾向上,游客环境维护行为与后续保护行为较为积极,而积极参与行为和环境干扰行为较为消极,参与互动环境行为一般,游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在环境行为意向也有显著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区游客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88~2013年的微观数据通过DFL收入分布分解技术,分析了婚配中的教育匹配行为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的婚姻市场在各种不同的教育水平上都有较强的婚姻正向匹配现象,虽然婚姻的教育匹配程度在不同教育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长期趋势,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婚姻教育匹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家庭间的收入差距,从截面上看,如果不存在教育匹配,样本期内的基尼系数将下降0.5%~5.5%;从时序上看,如果教育匹配保持1988年的模式不变,样本期内的其余各年收入差距会下降3%~5%。这些结果说明,以往研究有可能过高地估计了婚姻的教育匹配行为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相关利益者分析方法,利用2007-2009年历时两年中国六地的实地访谈数据,分析在性别失衡背景下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微观失范行为。相关利益者受性别失衡影响和对性别失衡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性别失衡背景下个体与群体在婚姻、生育、养老、日常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和行为失范,其中婚姻、生育和性方面的道德和行为失范较为明显和突出,主要表现为非常态婚姻的盛行、性别鉴定和选择性流产、婚外性行为等,而日常和养老方面的道德和行为失范并不十分突出。性别失衡背景下所有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均不同程度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后期中国男性晚婚及不婚群体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中获取的个案,对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中的男性晚婚和不婚群体作了探讨.按照本项研究,在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社会中,25岁以上未婚者在总样本量中占15.37%,晚婚比例接近六分之一;30岁以上未婚者占总样本数的10.33%,40岁以上未婚者占总数的比例为3.27%;45岁以上未婚者所占比例为1.25%.这些结果告诉我们,在当时社会,晚婚比例是比较高的.然而较高比例的晚婚却并不意味终身不婚也是高比例的.在晚婚者中绝大多数为出身社会中下层者.晚婚男性主要集中在贫穷家庭出身者中.经济困窘是其婚姻失时的根本原因,而男女性别比例在一些地区的严重失调加重了其婚姻的难度.男性晚婚的高比例表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人口的消极抑制行为是存在的.它对社会中下层家庭的人口增长会起到一定阻滞作用.男性晚婚者的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正常婚姻秩序的冲击.由此使男女在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禁闭难以形成,至少使严厉的男女"大防"松驰下来.它无疑对传统道德的维系产生了冲击和威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口性别结构是否均衡将直接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并直接关系到婚姻、家庭及社会安全等重大社会问题.婚姻挤压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并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婚姻市场出现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农村的婚姻挤压程度高于城镇,低学历人口同样高于高学历人口;社会上出现了较庞大的光棍群体.  相似文献   

9.
自从制定并实施了《婚姻登记条例》以后,充分体现了对婚姻自由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出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但由于有关整改制度的落后和措施的不合理,使公证员在办理婚姻状况公证过程中造成很多困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男女性别结构失衡的条件下,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竞争激烈,因此男性会以购房来提高其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那么,男性为婚姻而购房是否会推高房价呢?从中国男女性别结构失衡的角度并采用2005-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性别结构失衡会推高房价,且性别结构失衡是通过加剧婚姻挤压而推高房价的.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受教育水平对性别结构失衡与房价正相关关系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口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表现形式之一.除承担着人类繁衍这一最基本职能外,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婚姻结构与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有着内在联系,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婚姻模式也随之改变,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加里·S坝克尔教授是社会科学界著名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分子”,他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领域标新立异,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婚姻与家庭是贝克尔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1],男性婚姻挤压这一现象逐步凸显.乌鲁木齐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这个问题也被逐步重视.本文通过陈友华单身婚配性别比计算方法和出生性别比计算婚姻挤压的方法等两种研究方法证实了乌鲁木齐男性婚姻挤压的存在及严重程度,分析了婚姻挤压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域辽阔,与我国国土接壤的国家有14个,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跨国婚姻.本文首先根据实例对跨国婚姻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分析了跨国婚姻的大范围发展对边疆民族社会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并家婚姻是流行于苏南农村的一种婚姻形式,发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之间,针对并家婚姻与普通嫁娶婚的不同,本文探讨了苏南农村婚姻形式变迁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了人口流动状况对并家婚姻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对个体家庭财产继承功能的作用,围绕着家庭财产的保存和传递,并家婚姻是人们在婚姻形式上进行的自主变革。  相似文献   

16.
刘淑华 《经济师》2002,(2):269-270
无效婚姻是欠缺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 ,因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 ,关于无效婚姻的规定 ,世界各国有不同立法。有的国家兼采无效和撤销婚姻两种制度 ,有的国家则采取单一的无效婚制。文章指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 ,推动我国婚姻家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7年5月24日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宪宣布禁止同性结婚是违反宪法,从此中国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同性恋群体仍然处于边缘化.基于其特殊的亚文化特征,中国民众对其认知和理解并不全面深刻.近年来西方多个国家通过法案,使同性婚姻合法化,使得同性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关注.但是作为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同性恋群体在当今的中国中国社会生存境况如何?中国大陆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有没有可行性?同性平权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18.
两情相悦是现代社会建立婚姻关系的基础,但在古代,则不仅如此,它更体现的是一种流于表象的婚姻形式,于家族而言,婚姻缔结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绵延子嗣.在此观念下,就出现了仅代表家长意志的媒妁.本文主要以全新的法文化为视角,从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分析我国古代媒妁制度的成因.从中更真实的了解中国古代媒妁.  相似文献   

19.
婚姻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婚姻的内涵和特点、提升解决婚姻问题技能、增进夫妻亲密关系的教育活动。婚姻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需要明确基本原则和推广措施两大问题。婚姻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可靠可信、两性心理特性和共性并重、体现中国特色、合理分类、以婚姻的内涵为核心、实证分析。婚姻教育的推广措施包括:把婚姻教育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完善婚姻教育的法律依据、全国妇联牵头、社会协同和多方参与、公益化和商业化并举并重。  相似文献   

20.
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性别比失衡的竞争性储蓄动机解释了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文章把子女结婚这一自然事件作为处理变量,通过婚前和婚后的家庭储蓄变化识别出"婚姻效应",为竞争性储蓄动机理论和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提供了微观证据.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人以及家庭特征后,相对于已婚家庭,未婚家庭储蓄显著更高.在排除地区性差异、教育储蓄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样本匹配等问题之后,未婚比已婚家庭具有更高储蓄水平的结论依然稳健.文章进一步分析识别出了城市和农村异质"婚姻效应"和婚后消费结构的变化,发现"婚姻效应"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都产生了影响,但"婚姻效应"对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抑制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婚姻市场的竞争性储蓄动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