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券商出现严重亏损,部分券商甚至倒闭,摘牌,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认为券商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通过剖析券商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就如何解决券商公司治理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聂华 《改革与战略》2012,28(5):57-59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社会当前持续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转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对当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的问题及其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监督约束作用、规范财务报告体系和内容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苗旭 《理论观察》2005,(1):68-69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权力的配置及其制衡机制.它是我国公司制改革实践和立法中迫切需要完善的问题。当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所存在着缺陷。为此必须从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制入手.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和资本结构紧密联系 ,相互交叉融合。本文主要尝试从学科交叉研究的角度 ,阐述公司治理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解释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代理问题严重 ,经营不善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国企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在借鉴了欧美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的情况下,在摸索适合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赵文佳 《中国经贸》2010,(8):100-101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融资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两方面都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从阐述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入手,先分析了融资偏好与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然后就产生的原因给出了对策和建议。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股权融资偏好与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影响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这种问题,应该从改善融资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两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张晓毅  李华 《特区经济》2007,(7):101-103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中股权分置问题的逐步解决,机构投资者将成为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主体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证券市场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但这些机构本身也存在大量问题,如问题券商的大量出现、违法收益的"私人化"和违法成本的"社会化"等问题,并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金融的脆弱性逐渐显现,因此,迫切要求对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中外券商收入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兴华 《改革》2004,(2):114-117
本文通过对中外(主要是美国)券商收入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券商与美国券商在收入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我国券商收入结构畸形,从而成为制约我国券商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开放下的国际券商的竞争,如何突破收入结构缺陷成为券商生存的关键。本文从收入结构的角度对全面提升我国券商的竞争力提供了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向凯 《特区经济》2006,(9):220-222
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制度保障,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必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虚假陈述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事件,与我国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直接相关。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并从公司治理角度就如何构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保障机制提供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真实、及时、完整地披露会计信息是投资者鉴别公司质量、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础,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真问题。本文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与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运作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其设置状况是否合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文章针对当前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的弊端,设计出一种股权持有者多元化、股权集中程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并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应建立以法人股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公司治理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浩梅 《特区经济》2011,(7):299-300
本文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结构出发,分析内部控制、控制环境与公司治理三者之间的层次关系。本文认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公司治理又是控制环境的核心,因此健全的内部控制需要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环境现状的分析我们找出我国上市公司控制环境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和内部治理机制形式化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控制环境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肖作平 《改革》2005,(3):97-103
对照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特征,着重从股权模式、董事会结构、监事会结构、管理层激励机制和机构投资者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并没有形成真正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内涵的运作机制,导致内部治理弱化,强化了内部人控制。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性态,着重阐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其权益资本结构的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取决于公司对其权益资本结构(股权和债仅)的安排,且不同权益资本结构映射出不同融资模式下的两种控制关系,即“股权控制”和“债权控制”。因此,要提高公司治理结构效率,有必要从公司权益资本结构的配比模式上着手,通过优化融资结构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降低代理成本,从此实现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更超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冯军 《特区经济》2006,211(8):90-92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基金份额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基金资产与基金管理公司自有资产规模上的巨大差异,基金管理公司应该以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最大化为治理目标,而为了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基金管理公司从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两方面来进行综合治理。从内部应该以强化独立董事或独立监事的监督作用的治理结构监督为主,从外部应该以健全市场监督机制和完善法律监督两种手段相结合,如建立有限合伙制基金管理机构,适时推出公司型基金,强化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评级,鼓励基金管理公司上市,促进高管和基金经理的市场化监督,加强道德建设和信息披露,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监督等。  相似文献   

16.
顾晓伟 《特区经济》2012,(1):106-109
本文以2007~2009年沪深两市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股权制衡的内部监督效应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衡的股权结构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非制衡的股权结构不存在内部监督效应,无法对公司绩效进行提升;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通过董事会、管理层薪酬设置对公司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中国2003—2007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借鉴Chhaoehharia和Laeven(2007,2009)以及白重恩(2005)的方法构建公司治理指数,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外部董事比例、高管持股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十大股东股权集中度、公司在其它市场挂牌上市以及政府控股等对绩效都有显著影响,在长期内,公司治理的竞争效应优于规制效应。这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应该更多依靠市场调节还是依赖政府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1990 s profitable Japanese companies have faced lower domestic growth opportunities; they have invested less, yet most have not increased their payout. This has resulted in a substantial deleveraging of their balance sheets. The popular term for this phenomenon is “corporate saving.” Corporate saving by Japanese companies is now at the highest level in history. Dividends and stock repurchases are two potential ways to resolve excessive corporate saving. Stock repurchases in particular offer a fast, flexible and very public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corporate savings. This research is an investigation of stock repurchases by Japanese companies from 2000 to 2009. Companies repurchase their stock to return excess cash to investors, resolve governance issues, adjust capital structure and send signals. This paper uses accounting and stock market information to explain this behavior. Contrary to recent research on American firms, we find that replacement of dividends does not appear to explain stock repurchase behavior in Japan. We find evidence that repurchase behavior in Japan is linked to excessive corporate savings. However, repurchases are also closely linked to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the firm. Firms whose dominant owners are other members of the firm's industrial group are less likely to repurchase. Bank ownership has mixed implications for repurchases. Firms having foreign and individual ownership are more likely to repurchase stock. Foreign and individual ownership appears to improve governance and thus may be a partial solution to excessive corporate savings.  相似文献   

19.
《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1):75-9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ownership structure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ly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typical listed stock company in China has a mixed ownership structure with three predominant groups of shareholders—the state, legal persons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each holding approximately 30% of the stock. Ownership is heavily concentrated. The five largest shareholders accounted for 58% of the outstanding shares in 1995, compared with 57.8% in the Czech Republic, 79% in Germany, and 33% in Japan.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ix and concentration of stock ownership do indeed significantly affect a company's performance. First,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profitability. Second, the firm's profitabil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action of legal person shares, but it is either negatively correlated or uncorrelated with the fractions of state shares and tradable A-shares held mostly by individuals. Third, labor productivity tends to decline as the proportion of state shares increas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large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efficiency of state ownership, and potential problems in an overly dispersed ownership structure.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90年代上半期 ,随着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框架开始引入我国并为企业界和理论界所重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存在着“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上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