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研究了渭河下游地区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方面的减灾措施.研究表明,渭河下游地区历史时期的洪涝灾害,尤其是特大洪水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渭河下游地区的农田、农作物和粮食产量等均产生有重大的影响.为此,各代王朝积极采取一系列防洪减灾措施,如修筑水利工程、完善的仓储体系等,以减少洪水带来的农业灾害损失及影响.这为在当前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农村环境遭到极大危害,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安徽省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分析了安徽省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揭示了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迁移选择指数概念,利用安徽省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数据,计算了2007-2010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人口综合迁入指数、人口综合迁出指数、人口净迁移指数和各地级市间的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并建立了关于人口净迁移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着重从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流的视角,揭示了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环省会迁出圈”、“皖南迁出区”是主要的迁出地;“省会迁入区”、“马芜铜迁入区”和“两淮迁入区”是主要的迁入地.省会合肥和“马芜铜”沿江城市带是人口迁移强度最大的区域:在空间上,它们呈现出“点—轴”形态;省会合肥的辐射范围覆盖全省,而“马芜铜”沿江城市带是安徽南部地区最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各主要迁入地之间的人口对流较弱.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城市公园数量是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的重要“推—拉”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为案例,对其主要环境区域进行评价,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了各类功能区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各项环境政策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的政策总体取向和实施力度进行分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适用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实施的环境政策体系基本思路及框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洪水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长沙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其流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生存环境的破坏,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洪涝灾害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灾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之间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泸水县六库镇水文特征、洪涝特点、灾害成因的基础上,针对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依据泸水县六库镇城市防洪排涝的特点,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目标,提出全面规划,用科学规划指导防排工程的建设,坚持防排并举的治水原则,形成牢固完善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最大限度地降底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各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克里格空间插值、空间变异函数等方法,结合ArcGIS9.3及GeoDA软件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经济自2002年开始出现微弱的空间集聚态势,人均GDP自西向东有逐渐增加,从北向南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HH区主要位于皖江城市带中个别县域,LL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LH区与HL区大部分交错分布在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地区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西北地区逐渐沦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洼地”.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北地区,热点地区分布在皖中及中部偏东地区.空间变异分析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区域中心地区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总体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区域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发展政策、中心城市发展状况是引起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根据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选择退耕还草,发展苜蓿草业,对该区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该区贫困人口占大多数,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退耕还草和草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旱作农田增产技术、农田保水保土耕作技术、农牧结构优化调整及苜蓿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措施,并提出了该区草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为例,选取耕地田块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耕地的综合质量和农田建设难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进行决策,划分为Ⅰ、Ⅱ、Ⅲ期。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综合质量等级整体较高,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农田建设难度则基本以居民点为中心,形成"中心—外围"的圈层空间分布规律;Ⅰ区耕地基本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Ⅱ区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Ⅲ区农田基础差、建设难度大。该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为垦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乡镇土地整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政策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目的是为规划提出与主体功能区配套的环境政策提供依据.论文提出了构建适用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实施的环境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及框架设计方案;对于各项环境政策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的政策总体取向和实施力度进行分述,为开展分类指导提供依据;提出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最后,对如何更好推进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形成提出了环境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农田环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不良耕作行为是农田污染的重要诱因,如何让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关注农田环境,自觉主动抵制污染行为,是农田污染防治的重要命题。文章分析了不良耕作行为的思想根源和具体表现,提出对于分散的个体农民,应该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通过经济补贴、技术扶持、人为关怀等方式,使其在农业生产中自觉主动克服不良耕作习惯。  相似文献   

12.
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无锡市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农田被淹、部分企业被迫停产,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下,无锡市积极组织抢险救灾,灾情逐步好转,企业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面对灾情,及时组织人员查勘灾情,核实损失,处理赔偿。他们在20天内,对已受灾受损的17家已投保的  相似文献   

13.
王海飞 《经济地理》2020,40(4):175-183,222
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导向,选择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的S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单元为尺度对2000-2017年安徽省农业效率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传统DEA模型忽视了农业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的负面效应,从而高估农业资源利用的实际状态,基于超效率的SSBM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较好地识别各评价单元之间的优劣关系。②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值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处于效率中等水平,农业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皖南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递增、自北向南U型增长的变化态势,南北差异的增大是安徽省县(市、区)农业效率差异增大的主导因素。③除2010年外,安徽省农业效率呈正相关,空间差异有所缩小,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安徽农业效率HH集聚县区集中分布于皖南地区,且呈现出向周边县区扩散的态势,LL型县(市、区)则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且空间分布较为稳定。④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区)数量有所增加,表明该时间段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上进一步集聚,LL型集聚的皖北地区应当是安徽省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重建长江中游湖泊生态系统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是自然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集中反映了这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在中游的平原泛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盲目的围湖造田,泥沙淤积,造成湖泊调蓄洪水面积减小,湖泊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影响行洪能力。因此,我们在反思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寻求其对策的过程中,要特点重视长江中游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共  相似文献   

15.
胡登峰  王巍  陈菁 《技术经济》2011,30(7):42-47
从技术创新投融资的三大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和技术创新型企业出发,以技术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作为内部环境的主要参与者,同时考虑到技术创新投融资的外部大环境,提出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为例,对2004—2009年安徽省的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9年安徽省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得分经历了一个迅速上升的过程,在2008年略有波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的金融机构贷款"等是影响安徽省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安徽省金融机构实现多样化发展、拓宽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保护氛围,以便促进技术创新投融资。  相似文献   

16.
1、加强城市所属流域暴雨及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研究。这里主要包括对城市所属流域暴雨、洪涝灾害气候规律的研究,暴雨及洪涝灾害成因的研究,以及暴雨及洪涝灾害产生的环流演变过程的研究,为城市所属流域暴雨及洪涝灾害预报方法的研究提供充分的依据。2、进行城市降水的气候观测。城市化导致城市市区、特别是下风方较周围乡村及城市上风方降水量更多,降水强度更大,这一事实已被人们普遍认识。但这方面的实际对比观测在我省尚未开展,定量的概念还很模糊,对特大城市市区内暴雨出现的区域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这就给我们准确地进行城市市区的暴雨预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3、加强城市暴雨的气候规律研究。由于  相似文献   

17.
《大陆桥视野》2010,(4):69-69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灾害日益增多,高温和暴雨天气危害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上升令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陆地水源盐化;热带风暴更频繁、更猛烈地光顾地球等,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因此,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经济视角》2008,(5):9-9
4月29日上午.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大安项目区举行奠基仪式,这标志着吉林省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是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三大工程之一,项目建成后,规划设计灌溉高标准农田6.14万公顷,每年将为吉林省增产优质稻米40万吨,长期困扰当地的旱、涝、风、洪、盐碱等灾害也可以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把盐碱荒滩改选成沃野良田。  相似文献   

19.
沟、渠、田、林、路是上虞海涂区农田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点。其中以排沟布局为重点,配合农艺措施,能加快土壤脱盐熟化。土质排沟、石砌排沟、水泥排沟各有特点,应根据资金投入、作物布局和自然条件选用,并取相应的断面、比降和间距;海涂种水稻以灌排沟相间布局为好,已脱盐的旱地可灌排合一,用水泥排沟抗旱;林带的生态效益已被海涂区各农场所认识,主干林带大多选用意杨,农田林网树种尚待研究;农田道路建设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根据柳江洪水特性分析了柳州市柳东新区柳江左岸片区面临的防洪、治涝形势,从保护区的防洪治涝标准、防洪治涝总体布局和防洪治涝措施等方面规划了柳东新区柳江左岸片区防洪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