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韩存福 《魅力中国》2013,(22):147-14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基础,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
刘志英 《魅力中国》2013,(5):155-155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3.
韩存福 《魅力中国》2013,(19):173-17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也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当今,由于小学品德与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杜芳玉 《发展》2009,(5):78-78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本教材最大特点是: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观,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只有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其正确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张智成 《魅力中国》2013,(16):152-152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登彪 《发展》2009,(7):105-105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生活课程重在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教育理念,突出表现了“回归生活”,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的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徐娟 《魅力中国》2010,(34):391-391
陶行知是生活化教育的开创者和践行者,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强调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羽 《魅力中国》2014,(13):144-144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人的信息素质。新课程改革更加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密不可分,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形成品德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9.
李钧 《改革与开放》2010,(12):42-42,46
当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号角吹响.小学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沉寂的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气息。引导学生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它进行观察、体验、反思和提升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宗旨。而“小班化教育”是随着入学高峰的退潮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随着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班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0.
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化学教学与化学课程、化学学习以及方法的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既是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又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化学在生活的魅力,获得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改变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自主探索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1.
张国芳 《魅力中国》2010,(11):232-232
体育活动可以看成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缩影,“从众心理”不仅在工作、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来,在教育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体育教学是一种体验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主体在学生本人,活动中其情感表现相互感染、融合,并反馈于教学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新的高中课程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英语课程更加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交际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对能否恰当设计和成功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何敏 《魅力中国》2010,(6):182-182,17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而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它所揭示的是儿童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典型的行为方式。例如:能够愉快的与他人分享、合作;对他人的权利或做法给予适当的评价;能从较远的目标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不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而交往、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学会交往、合作。那么在生态式体验教育模式下,采用什么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合作教育呢?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尝试,生态式体验教育活动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交往、合作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幼儿通过体验,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词汇,接触到不同的句法结构、故事结构,这对儿童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大有好处;而且还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并使幼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等。这无疑体现出生态式体验教育在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是怎样利用“生态式体验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进行探索的呢?下面我简要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张广慧 《黑河学刊》2010,(3):103-103
上好课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备课要紧紧围绕《英语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高慧 《西部大开发》2011,(10):107-10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实践活动占了很大分量,我们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孩子。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设计活动;了解孩子,以更好地组织活动;相信孩子,以更好地开创活动;发展孩子,让活动走出课堂。另外,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接近自然、接近儿童的实际生活。总之,我们应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认知的获得机制是观察学习,道德行为的诱发机制是动机强化,道德推理的发展机制是自我调节,道德品质的内化是从外部控制到内部自我约束。这一理论对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启示主要是:注重榜样示范的作用;重视儿童内部道德标准的自我建构;注重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激发。  相似文献   

18.
快乐,人人向往之。快乐教育是什么?对教育者而言,就是通过营造适合的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快乐学习、活动、健体、做事、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快乐教育是一种体验,一个过程。通过一个个目标的实现和刻苦学习过程的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更是一种人生追求。我校创建于2008年8月,是一所新建校,经过全校师生7年来的潜心实践,初步形成了“快乐教育”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爱芳 《魅力中国》2013,(29):156-156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应将合作学习活动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教师由“教”变“导”,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活动.教导学生学会交流。  相似文献   

20.
韩少华 《魅力中国》2010,(23):207-208
隐性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以及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活动过程及其方式。本文从隐性教育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