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吉林省农村电信业务预测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电信业务主要以电话为主(包括电话网承载的G3类传真和低速数据业务),大部分交换机都能提供ISDN(2B+D为主)业务,但应用较少。有线电视业务采用模拟的广播方式,已广泛普及;其它视频业务(如:VOD类业务等)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乡村未商用。 在我国南方一些发达省份的农村,电信业务主要是电话,有线电视业务基本由广电部门提供。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联通视讯商用业务网建设背景。中国联通是目前国内唯一运营所有电信业务的综合电信运营商,目前经营范围包括:无线通信业务(GSM和CDMA)、数据通信业务、国际长途业务、长途电话业务、本地电话业务、无线寻呼业务、卫星业务、电信增值业务,以及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其他业务。  相似文献   

3.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发放了TD-LTE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2014年6月27日又发放了FDD试验网牌照,加快了国内4G商用进程。2014年4G用户发展速度超过3G用户,总数达9728.4万户,中国真正进入移动宽带时代,伴随而来的则是越来越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以及用户流量需求的与日俱增。《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电信业务总量与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剪刀差由2012年的1.8个百分点持续拉大至12.5个百分点。运营商移动话音业务增长低迷,短信业务量收齐降,而移动  相似文献   

4.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开放电信市场,破除垄断,鼓励竞争,已成为电信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国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权的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卫星通信、中国网通、吉通、铁道公司,取得增值业务经营权的有几千家,我国初步形成了在每一种电信业务都有两个以上竞争者的格局。然而,每一种业务的开放尤其是基础电信业务的开放,均  相似文献   

5.
突如其来的“非典”给国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非接触远程沟通的方式使人们更多地使用电信业务,尤其是近来电信主推的视讯新业务增长迅猛。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视讯业务和家人团聚的感人场面,经过各大媒体的报道,使视讯业务在一夜之间成了新贵。然而随着“非典”逐步结束,视讯业务还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吗?  相似文献   

6.
为了最大可能的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能以任何方式接入公众电信网而享有电信服务。”我们遵循以人为本、市场导向、统筹兼顾的原则对未来北京地区电信业务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研究分析了北京地区未来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可预见的基本电信业务即固定电话业务、移动业务、宽带业务发展需求情况,还对未来新业务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描述。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 1.业务需求 随着电信网络和电信业务的发展,用户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电信业务。由于用户需求的日益增长,智能网业务标准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许多设备生产厂家已经能够提供智能网设备。运营者为了吸引用户,也在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业务,以不断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智能业务也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 不仅固定用户有新业务、智能业务的需求,随着移动网的发展,移动用户对于新业务、智能业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尽管现今的移动网已经能够提供许多补充业务,但是仍  相似文献   

8.
在电信业务发展整体趋势放缓、新业务发展还没有形成成熟商业模式的环境下,家庭电信业务市场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希望所在。电信运营商都希望积极拓展自己的数字家庭价值链,基于自身优势发展家庭电信业务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数说新闻     
1.36万亿2020年电信业务收入1.36万亿元1月22日,工信部发布2020年通信业统计公报。2020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回升,电信业务总量较快增长,全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增速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按照上年价格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20.6%。固定通信业务较快增长,新兴业务驱动作用明显,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力拓展新兴业务,使固定增值及其他业务的收入成为增长第一引擎。  相似文献   

10.
一、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原则 电信网间互联是指为了建立电信网络之间的有效通信联接,以使某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与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进行通信,或使用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业务,而将所有提供电信业务的经营者的网络联接起来。电信网络之间的互联对竞争环境下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网络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实现互联互通,新参与竞争者才能提供完善的服务、更好地参与竞争;不同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的用户才能进行通信,用户才能使用不同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业务,充分享受到竞争带来的好处;同时可以促进网络资源的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信建设》2004,16(4):40-40
电脑不支持新的游戏软件?明知游戏就在那里却不能玩?这实在太令人沮丧了。非语音新电信业务给人几乎相同的感觉。多年来,我们一直听说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但是它们究竟在哪里呢?事实是它们已经在我们身边了,然而问题是运营商现有的系统环境通常不能支持这些新业务。  相似文献   

12.
郭顺义  杨桦 《当代通信》2003,(14):24-26
随着基础电信业务量(主要指语音业务)的逐渐饱和,我国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在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它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增值电信业务。加入WTO后,中国电信业首先对外资开放了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包括设备制造商、虚拟运营商、通信终端制造商等在内的其他电信企业也纷纷进入了增值电信业务领域。  相似文献   

13.
电信增值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增值电信业务发展状况从1993年向社会开放电话信息服务等5项增值电信业务到现在,增值电信业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持续增加。在目前已经运营的增值电信业务中,信息服务业务占居了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增值电信市场的逐  相似文献   

14.
通信政策信息Communica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2004.08 信息产业部规范代理电信业务行为 (一)电信业务经营者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可以委托其它组织和个人代理其实施电信业务市场销售、技术服务等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性工作。 (二)代理商不是独立的电信业务经营主体,其  相似文献   

15.
何莉 《邮政研究》2002,18(3):11-12
以全面提升邮政企业竞争力 ,实现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为出发点 ,通过对成功的虚拟业务运营商经济分析 ,论述了邮政企业开展电信业务虚拟运营的可行性、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了邮政企业开展电信业务虚拟运营时转变经营职责、提高业务创新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机制等项内容 ,并就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和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全业务经营成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包括中国铁通)、中国联通三家全业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手段。由于中国移动与目前独立运营的中国铁通的特殊重组形式和目前新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发放方式,中国移动与中国铁通携手开展全业务经营的形式相比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同,推动“固网业务+移动业务”的协同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移动和中国铁通开展全业务经营的必要模式,也是在当前形势下中国铁通参与中国移动3G时代全业务竞争的必然要求和唯一手段。如何推动中国铁通与中国移动的协同发展等问题成为当前两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1899年11月19日,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向光绪皇帝奏请开办电话业务,从此之后,中国人开始了自己创办电话的历史。盛宣怀的奏折虽然只有区区488字,却涵盖了自主开办电话业务的意义、电信业务发展的趋势以及电信业务经营管理的方式等。语言之精炼、蕴义之深刻,堪称史志佳作。在100多  相似文献   

18.
通信产业进入稳定发展的今天,电信业务增速减缓,ARPU值下滑。由此,业务创新成为企业经理人实现利润增长的重要手段。怎么实现业务创新?业界人士给出了面向信息化,拓展新业务;依托宽带网,开发新业务;缔结产业链,营造新业务的三个发展方向。这些都是从业务本身出发谈创新的,那么,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如何实现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电信市场经过1993年8月的对国内经营者放开增值电信及部分无线电业务和1994年6月中国联通公司成立在基础电信领域引入竞争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电信业务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目前,在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已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卫星等四家主要基础电信公司,并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内与其他经营同类业务的公司展  相似文献   

20.
对电信传统业务走出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电信新业务的兴起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一部分电信传统业务逐渐步入成熟期或增长停滞期甚至走向衰落。这方面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传统的电报、传真业务等,已经近似于消失,比较常见的是寻呼业务开始整体下滑,比较令人关注的是固定电话业务,增长速度也大幅下降。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资料显示,到2001年第二季度末,我国电信业务收入达到1665.7亿元,同比增长14.7%;而截至第三季度末,电信业务收入达到2575.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下降为12.5%。第三季度业务收入为909.8亿元,较第二季度的879.3亿元仅增长30.5亿元,而同比增长却丢了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