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现状及不利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对我国科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已成为提升我国科技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当前研发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自199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第一家外资研究与开发机构开始,外资研发机构逐渐增多。并且形成在华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热潮。截至2004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00家在华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种R&D机构已达700多家,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全球重要R&D基地之一。中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加快在华的战略部署,在此形势下,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研发投资呈现出以下变化动向:1.研发投入明显增加,且不断提升在华R&D机构的地位跨国公司从全球技术战略竞争的角度考虑其在华R&D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量引入跨国公司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投资,希望能够通过市场吸引跨国公司进入,通过跨国公司的研发技术溢出带动本国相关技术的进步,但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跨国公司,特别是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垄断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涌入,跨国公司在我国研发中的技术垄断正逐渐加强。文章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研发中的技术垄断的表现和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面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研发中技术垄断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是中国创新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将促进中国技术创新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封闭的观点是不对的,是有局限性的。我相信跨国企业在华的研发机构会对中国技术创新做出贡献。”3月20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第七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午餐演讲上回答提问时明确作出上述表示。与此同时,对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还在争论。技术溢出效应争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既挖走了中国的人才,申请的专利也为外国公司所拥有。”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对我国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是积极因素,甚至是负面因素的说法由来已久。2003年,…  相似文献   

6.
《北京房地产》2004,(10):90-92
北京因其在人力资源手口研发基础条件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研发投资地。在京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已成为北京研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国内其他城市,北京处于研发高端,大多数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总部和基础研究部门都设在北京,而在其他地区多为技术应用型机构,这客观上使北京与其他地区形成了技术创新梯度。这也意味蕾北京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心。据世邦魏理仕北京公司的资料,海淀区中关村是北京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较为集中的地区,其所建立的时间与企业数量均高于其他区域,主要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对我国的技术引进战略带来了冲击。文章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现状,从人才流失、技术扩散、技术依附、技术垄断几个方面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所产生的消极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即注重国内人力资源的开发,改善国内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研发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并进行本地化技术创新已成为在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本文从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本地化的动机出发,分析了在华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本地化的主要思路及对我国技术发展的挤出效应,并由此提出了应对之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市场和不断高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世界各国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不但将生产和营销环节放到中国,而且将其R&D部门转移到中国,并在华设立独资的R&D机构,形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热潮.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吸引外资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即中国不再仅仅是跨国公司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外经贸截止至2005年,已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四十多家,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化工等多个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投资新的变化趋势之一,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如日本注册资金逾10亿日元的制造企业,拥有海外研发机构的占10%以上,而美国因其高科技的先天优势, 已成别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最集中的“磁场”。跨国研究机构肆无忌惮地抢夺我国极其紧缺的研发人才,我国企业科技研发人才流失惨重。然而,据一份新的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基地并没有从事核心或尖端技术的研究, 而是从事低层次技术的开发。让人不能不生疑的是——跨国公司用那么高额的薪酬抢夺到我国顶尖级研发人才,仅仅是做一些与其身份与能力不配套的低级技术开发吗?决不是,那么他们抢夺中国研发人才的真正目的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悦 《企业经济》2007,(2):33-35
本文论述了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策略的内涵和日益增加的在华研发中心和机构的特征,并且就我国企业如何学习借鉴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经验、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黄教珍 《企业经济》2006,80(10):14-16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而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并从事研发活动,以增强其在海外的竞争优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21世纪的中国成为了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土,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新动向及其双重影响的特征,对我国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张小明 《人力资源》2006,(4S):44-45
当前,国际投资新的变化趋势之一,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如日本注册资金逾10亿日元的制造企业,拥有海外研发机构的占10%以上。而美国园其高科技的先天优势,已成别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最集中的“磁场”。跨国研究机构肆无忌惮地抢夺我国极其紧缺的研发人才,我国企业科技研发人才流失惨重。然而。据一份新的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基地并没有从事核心或尖端技术的研究。而是从事低层次技术的开发。让人不能不生疑的是——跨国公司用那么高额的薪酬抢夺到我国顶尖级研发人才,仅仅是做一些与其身份与能力不配套的低级技术开发吗?决不是.那么他们抢夺中国研发人才的真正目的又在哪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集聚众多的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因而成为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R&D国际化、全球化的浪潮,使上海成为跨国公司抢摊中国的桥头堡.上海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着力培育本地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研发能力,力争在20年内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在50年内建设成为全球性国际产业创新研发中心.  相似文献   

15.
关兵  霍荣 《物流科技》2004,27(6):72-74
近年来,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纷纷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力度。这些研发机构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总体上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应通过采取改善研发环境的宏观对策以及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对策来吸引和利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发(R&D)机构发展非常迅速,中国正在成为亚洲新的技术研发中心.深入分析跨国公司R&D部门在华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跨国公司R&D部门在我国的投资和布局,并充分利用跨国企业R&D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华阳 《集团经济研究》2007,(33):111-112
一、假定前的2个说明 (一)贯穿全文的重点和本假定论述的对象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独立设置的研发机构,专门从事研发活动并且进行独立核算的研发中心(包括内设的独立于生产等部门的非独立法人的研发机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主要成因、主要特征,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新世纪之初,中国成功加入WTO后,一股强烈的跨国公司投资浪潮扑面而来.在跨国公司大规模布局中国的浪潮中,设立研发中心成为近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热点之一.自从1994年北方电讯和北京邮电大学合作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研发机构一北邮一北电研发中心以来,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一股热潮,先后有微软、朗讯、罗克韦尔、联合利华、通用、杜邦、摩托罗拉等著名跨国公司加盟.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研发已呈现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海外研发活动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外资研发机构高度集中在北京市与上海市。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外资研发投资环境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相比还存在着怎样的差距?文中首先构建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这5个省市的外资R&D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改善江苏省外资研发投资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